醫檢總是紅字 藥越吃越多還是不對勁 不妨找這種醫師
許多民眾自認健康亮紅燈,看過不同醫師、藥越吃越多依舊沒改善。台灣最近才出現的「生活形態醫學」醫師,建議不妨找他們協助。奇美醫院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孟修拿自己實驗,5日發表成果,他建議從飲食、身體活動、睡眠、壓力管理、正向社會連結、避免危害性物質6個方向來改善健康。
「想像一下,如果醫生不只開藥,還教如何改變微小的生活習慣來維護健康,那會多美好?」蔡孟修說,他就在做這樣的事,最近在奇美醫院推出特殊門診服務,以個人化健康生活習慣來預防治療甚至逆轉疾病。
蔡孟修行醫10年體重一路增加15公斤,去年開始研究台灣醫界還沒推廣的生活型態醫學,借助科技與生活型態改變,半年減重8公斤(約10%體重)後,前往美國研習,成為台灣首名生活型態醫學會認證醫師,並擔任剛成立的台灣生活型態醫學會秘書長,目前全台投入相關領域的醫師有60名。
蔡孟修提醒經常覺得自己有病、全身不對勁的民眾,不要到處找醫生開藥吃,應該想想除了吃藥,還有哪些自己能做的?對自己沒把握的人可以找生活型態醫師協助。
他說,三高患者常藥越吃越多,血壓血脂血糖都降不下來,調整生活方式,養成新習慣後原有藥物減少,三高反而明顯改善。尤其部分高科技產業壓力龐大、睡眠異常等問題無法緩解,透過新的智慧科技輔助、生活型態改變,最終實現健康目標。
蔡孟修說,許多人可能會問,生活型態醫學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用日常生活習慣,來幫助自己健康,是一門獨特的醫學領域,強調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重要,以實證有效的6大支柱、由受過訓練的醫師及專業人員提供生活型態處方,建立個人化的健康生活習慣,以預防、治療並逆轉慢性疾病。
生活型態醫學強調生活方式改變應該成為治療一部分,解決根本病因,獨特之處在將生活改變視為治療和逆轉疾病的首要和最重要治療。因為現代疾病多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尤其慢性病多長時間累積造成。
這樣的治療著重長期效果,目標不但是感覺更好,更有主動管理健康能力,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民眾可用下列方式實踐生活型態醫學:
1. 優先選擇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2. 避免久坐及適度運動如步行、騎自行車、游泳或瑜伽。建議逐步達到每周150分鐘中度或75分鐘費力運動。
3. 確保每晚足夠睡眠,通常成年人睡7至9小時。
4. 學習深呼吸、冥想、瑜伽或放鬆應對壓力方法,有助預防心生理問題。
5. 戒菸、限制酒精減少接觸有害化學品汙染物。
6. 建立良好社會支持網絡,親友保持緊密聯繫,積極社會互動有助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