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壯年自殺原因 醫:三明治族群壓力山大

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

台灣衛福部公布2013年死因統計,自殺死亡達3898人,年增2.9%。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自殺率下降4.9%,成為近年首度下降,但其他年齡層皆上升,特別是45歲至64歲青壯年共計1345人,約占3成5。醫師表示,該年齡層一來承擔經濟壓力,同時在職場上還要跟年輕人競爭,當社會支持不足又不知道如何取得協助,很容易感到絕望與無助感。

衛福部死因統計顯示,2013年自殺死亡人數中男性2500人、女性1398人皆有上升。而年齡層統計上,45至64歲1345人最高,65歲以上人數1130人次之,25至44歲1139人再次,0至24歲84人最少。

衛福部心健司長陳亮妤說,65歲以上長者自殺率今年下降4.9%,是首度下降,顯示老年人憂鬱篩檢、衛教開始見效;而去年推動15至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自殺率增幅已較前一年趨緩,今年七月將推出優化方案;而45至64歲年齡層居冠,則屬於經濟壓力大的三明治族群,上有老、下有小,已和勞動部啟動合作,推動職場心理健康計畫。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除了老年人自殺率下降外,青少年、中壯年都上升,一方面生活成本高,又遇到疫情收入不穩定,這個世代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如今中壯年又是三明治族群,經濟壓力大,面臨AI科技進步,社會步伐愈來愈快,又要跟年輕人競爭,一旦社會支持跟不上需求,很容易感到絕望與無助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則說,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要解決自殺率緩不濟急,但又是必須得做的措施,實際成效得觀察二、三年後的數據;但青少年自殺成因多,其中霸凌是一因素。

葉雅馨指出,國外研究發現,曾遭遇網路霸凌或校園霸凌者自殺率是未受過霸凌者的10倍。董氏基金會調查推估,台灣約有3萬多青少年遭受過網路霸凌。且年輕人情緒低落容易透過上網紓解,但調查也發現上網時間愈長愈容易憂鬱,彼此互為因果。

而中壯年族群自殺率最高的問題。葉雅馨則表示,該族群「通常自認是要給資源的角色」,要有能力且被賦予很多責任,但同時也承擔更多壓力,卻常常在社會轉型當中被忽略掉。

葉雅馨表示,中壯年族群「通常自認是要給資源的角色」,要有能力且被賦予很多責任,但同時也承擔更多經濟壓力,卻常常在社會轉型當中被忽略。(本報資料照)

葉雅馨提醒,本次衛福部公布的數據,更得要提醒中壯年族群,照顧長輩、下一代之前,千萬不要忽略對自己的照顧,每天再怎麼忙碌都要留半小時至1小時給自己,做跟自己有關且喜歡的事情。也呼籲政府重視「全民心理健康」政策不能僅針對心理疾病,要往更前瞻的心理健康預防做好衛教,讓民眾遭逢困境時,可以知道自己是有資源可以運用的。

心理健康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