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謨仲 獲樂齡會醫療傑出女性獎 推動亞裔臨終關懷

記者張筠/馬州專訪

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老年醫學領域的華裔科學家周謨仲(Jennifer Cheng),近日獲得全美最大非營利組織AARP(樂齡會)所頒發的醫療領域「傑出女性獎」,她對自己「能代表亞裔,讓社會對安寧療護及緩和療護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感到非常開心與榮譽。

生於香港,後於台灣短暫生活,九歲來美的周謨仲,今年41歲,她是第三代美國移民,2011年進入NIH,成為安寧療護(hospice care)及緩和療護(palliative care)專家至今。

打開社會關注視野

或許很多人聽過這上述兩個名詞,但多數人會以為這些都是生命將到盡頭的消極治療,所以療護很短暫,周謨仲說「其實應該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最關鍵就是協助病患和家屬提高生活質量,在患者生命的最後階段留下正面影響」,周謨仲說,「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生命。」

這兩種照顧都是為幫助病患和家屬了解生命裡什麼對他們最重要,藉此控制身心症狀,提高生活品質,當然兩者間也有所差別,「安寧療護重點關注生命不足六個月的重症病人,給病患及其家庭提供一個療護方案,幫助病人有尊嚴且平和的邁向死亡,而緩和療護面向所有重症病患,不一定是生命僅剩六個月的人,醫療團隊會幫助他們及其家人減緩疼痛,排解心理壓力,針對不同年齡的病人和病情的不同階段,制定相應的醫療計畫。」

身為該領域領頭學者,周謨仲表示,很多醫院其實沒有細分兩個概念,但NIH希望慢慢提升主流意識,從而調配更合適的醫療資源,幫助打開社會對生死關注的視野。

正因很多人不了解這兩種療護,因此難以安然度過生命最後階段,2018年的調查顯示,全美有71%人對此類療護完全不了解,該比率與2017年相比毫無變化,說明民眾對此類醫療資源的認識一點都沒有提高。

數據也顯示,亞裔對安寧療護的認識較低,2018年接受安寧療護者只有1.8%為亞裔;2019年擁有聯邦保健(Medicare)的亞裔中,約39.8%使用安寧療護服務,相比之下,白人有53.8%使用。

重構生死日常對話

周謨仲說,亞裔常避諱談論死亡,「但對死亡有正確認識,才能更懂得如何生活」,雖然當她面對兒子關於生死的提問時,也會感到艱難回答,「但主動開啟這類困難對話,對下一代才更有益,如果我們迴避這些議題,不僅無法消除孩子們的疑惑,還會導致更多恐懼和不安」,她說,重新建構(re-frame)對話,讓公眾知道死亡也可以成為日常話題非常重要。

周謨仲大學專攻心理學,對人們的想法、行為、思想方式很感興趣,爸爸是內科醫生,媽媽是護士,她從父母身上看到醫療工作背後有很多犧牲和付出,父母在美京華人活動中心(CCACC)無私、勤懇的奉獻與服務,也促使她更加注重工作的意義。

感恩家中四代同堂

她在大三時發現自己很享受與病人交流,「能在人們最絕望時傾聽並給他們希望,是一件很神聖、很有人情味的事」,她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和志工,「社區和家庭是我們信仰中的核心價值」,四代同堂的生活也讓她細緻觀察到亞裔社區的需要。

周謨仲因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症的祖母,開始關注臨終腦損傷等療護方法,因此耐心了解祖母對生命最後一段歷程的想法,「對奶奶的照顧讓我想到其他華裔家庭可能也有相似需要」,因此她也到許多華裔家庭中分享逝前關懷的經驗,普及療護知識;接觸生老病死難免傷感,但周謨仲也因此更理解生命的珍貴、難得,「不要浪費時間,也不要猶豫去做有意義的事」。

周謨仲在醫療領域和社區服務中的出色成就,讓她獲得今年AARP所辦「Girlfriend」醫療傑出女性獎,該比賽旨在表彰藝術、醫療、志願服務、職業領導力等領域中,40歲以上女性的付出和成就,通過提名方式進行。

舉薦周謨仲的AARP駐會歷史學家劉綺君(Lily Liu)說,大華府許多亞裔人才默默耕耘奉獻,該獎項能激勵更多亞裔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也能給社會普及養老醫療等知識。

周謨仲感恩自己是一名華裔,和父母、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浸潤在富有智慧的東方文化中,同時從美國文化中吸收新鮮感和衝勁,「中西文化結合再加上信仰價值觀的塑造,讓我成為如今的樣貌。」

華裔安寧及緩和療護學者周謨仲,近日獲得AARP醫療領域傑出女性頭獎。(周謨仲提供)

亞裔 華裔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