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華埠 歷經百年黑暗時代

編譯陳韻涵

美國各地的華埠(Chinatown,昔稱中國城)通常是購物和品嘗傳統亞洲美食的好去處,如今光鮮亮麗的華埠社區文化,卻源自於亞裔第一代移民初抵美,對抗種族歧視、暴力與艱困的生存環境,力圖尋求保護的黑暗年代。

讓我們循著歷史脈絡,從19世紀的種族歧視中探究早期華裔移民面臨經濟困境與暴力威脅,如何建造華埠,共存共榮。

1898年的舊金山唐人街街頭一景。(Getty Images)

遠渡重洋 尋找「金山」

1848年,美國加州發現黃金,大批華裔爭相移民到美國,尤其是原居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附近的居民。這些華裔移民被「金山」(gam saan)的形象所吸引,爭相赴美淘金。

然而,現實層面並非想像中的美好,財富並非一蹴可幾。迅速致富的淘金夢很快破滅,當年來美的許多已婚男性移民拋家棄子,面對空手歸國的窘迫情況,讓他們面臨艱難的人生抉擇。

霍頓檔案館裡的1890年代舊金山唐人街商店一景。(Getty Images)

紐約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的「亞裔美國人研究中心」(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主任薇薇安‧路易(Vivian Louie)表示,「金礦裡的生活相當艱苦,白人排擠華人。我們可從史料可得知,當年的排華情緒高漲。」

1850年,加州州議會通過針對華人移民的「外國礦工稅」(Foreign Miners’ Tax),要求非美籍勞工每月繳稅換取挖礦權。路易透露,那個年代的「生存指南」叢書,涵蓋教導華裔男性如何因應暴力的建議。

1947年紐約曼哈頓唐人街街頭,一對父女打扮整齊等看傳統的農曆春節遊行。(Getty Images)

隨著淘金熱潮消退,移民從礦業轉往其他行列,但往往是既危險又低薪的工作,例如協助興建州際鐵路的苦工。

排華法案 仇視移民

「排華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1882年通過,當時有長達十年的時間,美國政府禁止華人移民入境,並不准已落腳美國的華人成為美國公民。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人種學教授詹姆斯‧賴(James S. Lai)表示,「早期移民沒有其他地方可去,當年的美國充滿敵意。」

儘管世況險惡,許多人基於鐵路合約留在美國勞動,相關鐵路工程於1869年竣工。

詹姆斯表示,「他們必須釐清要住在哪裡並開啟新生計,而當年人們唯一想到的辦法,便是創建單一種族的華埠。」

美國著名的華埠位於加州各大城市,如舊金山(San Francisco)、聖荷西(San Jose)和洛杉磯(Los Angeles),其中又以舊金山華埠的歷史最悠久,可回溯自1850年代。

此外,紐約市、西雅圖、波士頓和華盛頓特區等地也逐漸出現華埠,但這些地區的華埠通常位在地理條件不甚理想的市中心。

早年,華人在美面臨各種職場上的排擠,從礦業、鐵路到農業、交通到營建業,部分華人改開餐廳或自助洗衣店。少數華人業者把小企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其他人則努力賺錢,並把存款寄回中國。路易表示,1870年的舊金山約有300間自助洗衣店,雇用將近3000名員工。

黃禍時期 歧視最嚴重

儘管華埠當年保護了華人的人身安全,華裔移民在1800年代晚期的「黃禍」(Yellow Peril)時期,面臨嚴重歧視。

當時的舊金山政府規定,華埠產品必須標示出處,並通過30多條針對華人自助洗衣店的法規,相關法律最終由最高法院裁定歧視而遭駁回。除了官方政策之外,全美各地的反華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且當局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路易表示,當年的反華暴力事件是為了趕走華人移民,因為白人把華人視為「經濟與職場威脅」。

華埠早年曾被視作報復對象,丹佛(Denver)華埠1880年在反華暴動中消失。1906年5月25日,南加州橙郡聖塔安那(Santa Ana)市政府接獲一例麻瘋確診的男性病例通報,便以公共衛生為由,燒毀位在市中心的華人聚居社區。

無獨有偶,在加州東灣康曲柯士達郡(Contra Costa)的安蒂奧克(Antioch),當地政府禁止華人在日落後於街上行走,當地的白人居民縱火燒了安蒂奧克華埠。 

此外,加州聖荷西曾有五座華埠,其中四座毀於祝融後,德國裔商人海倫(John Heinlen)不顧生命威脅,幫助華人社區搬到新址「海倫威爾」(Heninlenville),但好景不常,當地市府官員最終徵用了這片土地,並把「海倫威爾」夷為平地。

此外,1887年5月,聖荷西市議會為興建新市府大廈,宣稱華埠是「公害」。不久後,位於市場街(Market Street)的華埠就遭人為縱火燒毀,當地房屋和商店付之一炬,造成1400人流離失所。

面對暴力險境,許多華埠保存至今。「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1943年撤銷後,「戰爭新娘法」(War Brides Act)1945年通過,該法允許二戰軍人將海外戰場的配偶與子女帶回美國,當年約有6000名中國女性因此抵美。在那之後,華埠以男性為主的樣貌逐漸改變。

路易表示,「退伍軍人的妻子陸續抵美,華埠人口的性別逐漸平衡,這對華埠的家庭發展而言相當關鍵。」

2023年紐約曼哈頓唐人街的農曆春節遊行,傳統的舞龍最受遊客歡迎。(Getty Images)

法律改變 華埠多元發展

時至1965年,「移民暨國際法」(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頒布,廢除移民數量限制,華埠已轉型成為跨世代社區。然而,糟糕的居住環境和社會福利終究讓華人舉家搬往郊區,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南加州華人社區蒙特利公園市(Monterey Park),舊金山則有更多華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諸如日落區(Sunset)和李奇蒙丘區(Richmond)。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的2020年,反亞裔暴力事件讓許多城市開始反思歷史。

2021年6月,安蒂奧克市長索普(Lamar Thorpe)為1876年華埠發生「威嚇華裔移民」導致華埠被燒毀的事件道歉,並指定該地點為歷史街區。

2021年9月,聖荷西市長李卡多(Sam Liccardo)在華埠舊址,為1887年燒毀聖荷西最大華埠的事件道歉,聖荷西市議會並頒布決議,其中提及「道歉並不能抹去過去的罪行,但承認錯誤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當今美國所面臨的嚴重種族歧視問題」。

1880年丹佛的一場反華暴動,幾乎燒毀了唐人街所有的建築。圖為Frank Leslie's插圖報紙當時的繪圖。(取自維基)

2022年4月,丹佛市政府正式向1880年華埠暴動受害家屬後裔道歉,並承認「歧視華裔和亞裔」的黑歷史,並撤下當地街角的一塊紀念匾額;該匾額上寫著「老唐人街/1880年亞裔暴動」(Hop Ally /Chinese Riot of 1880),社會運動人士認為,這段文字歧視亞裔的意味濃厚。

1946年的紐約曼哈頓唐人街一家「理髮店」。(Getty Images)

2022年5月,聖塔安那市官員為1906年華埠被毀一事舉行道歉儀式,並宣布在聖塔安那市華埠舊址前設立紀念碑的計畫,藉此表揚華裔移民對社區的貢獻。

華埠 華人 移民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