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老家╱孤單老人語言不通 看病、保險處處難
紐約的老年移民人口增長速度,遠超過全美其他地區。而這其中,華裔老年移民成為數據驅動的主體,不斷增加的龐大基數領先於其他各族裔老年群體。
紐約華裔老人 在亞裔中占比最高
從各種渠道、懷抱各種目的來到紐約華社的老人,拉動著華裔人口結構中的長者比例。根據亞美聯盟(Asian American Federation)2022年8月統計,同其他亞裔族群相比,華裔老人的數量在紐約市亞裔老人群體中占比最高(15.6%);而隨著18歲至64歲、青年和中年華裔人口比率的下降(3.3%),老年人的占比也在紐約市華裔總人口中逐步增加了2.9%。
老人浪潮 長者照養 社區第一問題
伴隨人口老齡化,社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老人的照養。
「美國整體的健保體系對於所有華裔老年移民來講,都是非常大的挑戰。」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社會工作學院(School of Social Work)教授劉金玉舉例身邊同事的案例說,年邁的大學教授面對孫子住院的帳單,仍然看得一頭霧水,而對於普遍不懂英語的華裔長者,想要獨立了解醫療保險、福利、帳單等專業文件,更是難上加難。
「其實紐約市同全美其它地方相比,養老環境上應是最好的了。」劉金玉帶領團隊多年來對全美華社長者人口結構、照護體系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對於英語不流暢的長者們來說,紐約市的公共交通等服務系統有極大優勢,但仍有很多長者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紐約日間中心 3年從40家→192家
根據紐約時報統計,從2010至2013年,全紐約市日間老人中心的數量,由40家躍升至192家;2023年,僅法拉盛專招華裔老人的日間中心,估算也有近50家。近期還不斷有人在華社開張新的中心。
即使如此,老人的照護機構仍是良莠不齊。
面對老齡社會「我們還沒準備好」
「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在應對老齡化社會方面,根本就沒有準備好。」紐約州眾議員、州眾議會老人委員會主席金兌錫(Ron Kim)多年來參與長者照護經費抗爭,發現紐約州政府在提供長期護理方面,同日本、南韓相比,有著30年到40年的差距,「我們不喜歡參與長期護理。無論多少次坐在談判桌前商議,由於多方利益的拉扯,最終也沒能拿出建設性的改良方案。」
而這樣的代價,便是出現愈來愈多的「留守老人」。近年來新冠疫情加劇的閉塞與孤獨,更使華社長者在身體健康的威脅下,平添了許多心理健康的陰霾。金兌錫說,「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更成了紐約很多華裔長者的心頭病」。
仇亞陰影 加重長者身心雙重負擔
劉金玉在調查中也發現,不少受訪者流露出對於人身安全的擔憂,卻又毫無解決的途徑,「傳統的華人不習慣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尤其是從小在東亞文化中長大的新移民。但無法抵抗的仇華社會風氣、頻發的仇亞事件,加重著他們心理和身體的雙重負擔」。
舊金山灣區長者照護中心安樂居醫療總監呂以斌(Dr.Ben Lui )醫師指出,亞太裔人口老齡化趨勢,凸顯了促進健康老齡化、支持護理人員和滿足亞太裔長者獨特需求的政策和計畫的必要性,他並強調文化和語言多樣性服務的重要性,以確保長者獲取他們所需要的護理和支持。呂以斌建議,擴大醫療補助家庭和社區護理計畫的資格、提高護理提供者的報銷率,透過政策變化可助於華裔長者能在家中和社區獲取有尊嚴的護理和支持。
➤➤➤更多「何處是老家」專題報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