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堵車費評價兩極 「華埠平民」能承擔嗎?
社群平台上有人發帖稱讚交通的改善讓堵車費「花得值」,也有人嗆說,沒有人了,商業和經濟怎麼辦?堵車費開徵已滿一周,現在回看,曼哈頓的車確實少了,進出的橋隧確實變暢通了。但有弊也有利,對不同人群來說,可謂冰火兩重天。
▼收聽「紐約客談」:
現有的數據顯示,收費區內的車流確有減少,以往壅堵嚴重的道路交通環境有所改善。然而根據考察,預期中位於收費區外的上城地區車位爆擠的景象並未出現,收費區外停車業者也證實,他們的業務並沒有出現提升。這說明有車族並沒有選擇「曲線救國」,而是不再開車來了。與此同時,地鐵和通勤鐵路的客流也並沒有顯著的增加。這又意味著什麼?更多的人根本不願來曼哈頓了。
有人說,紐約的遊客沒有減少,而且旅行者也不會開車來曼哈頓。這話沒錯。然而,曼哈頓不只是一座大型博物館,這裡有很多遊客罕至的居民社區,而這些社區所受的影響,卻通常被忽視。
華埠便是個例子。通常,外來遊客眼中的「華埠」其實只包括堅尼路南、包厘街西的幾條老街。而這些區域內的營業額和店鋪空置率也確實沒令人失望,即使堵車費來了,也沒影響華埠各式新店的開張。
然而在包厘街和且林士果以東的那個「平民的華埠」,情況就大不相同了。由於居民流失,東百老匯區域華人商業的萎縮之勢已出現有年,很多業者只能依靠已經搬家的老主顧們的「情懷」維繫業務。而當堵車費一來,本就脆弱的情懷還能經受住多少衝擊?當外州和外區人未來逐漸養成「非必要不去曼哈頓」的習慣,島上的老社區們能承擔得起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