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客談/從「中國新年」與「農曆新年」之爭 看身分政治的角力
中國大火的奶茶品牌霸王茶姬近期進軍美國,卻因在Instagram祝福帖文中使用「農曆新年」(Lunar New Year)而非「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引發中國網友不滿,甚至指責其「背刺」中國文化。
▼收聽「紐約客談」:
「農曆新年」原指中國的春節,但隨著全球化與移民社群的發展,這一節日早已不僅限於中國。在亞洲,韓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也有慶祝農曆新年的傳統,並各自擁有獨特的文化習俗。
特別是在美國和加拿大等多元文化社會,「農曆新年」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用語,讓來自不同背景的亞洲群體都能認同和參與。紐約等大城市每年舉辦的農曆新年慶祝活動,涵蓋中國、韓國、越南等族裔,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景象。
但與此同時,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身分政治崛起。「中國新年」(Chinese New Year)或縮寫「CNY」的使用率增加。近年來,中國政府和官方媒體也更積極推廣「中國新年」這一說法。民族主義的高漲,使得一些網友將「農曆新年」的使用視為「去中國化」之舉。
但這種情緒化的反應忽視了歷史與文化的多樣性。奶茶品牌選擇「農曆新年」作為行銷語言,並非刻意背刺,而是考慮到國際市場的接受度。無論是「農曆新年」還是「中國新年」,它們的核心意義都是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兩者應該在不同的語境中並存,而非成為對立的選擇。
語言應當是跨文化的橋梁,而非壁壘。當我們共同慶祝這一天時,不論是「Happy Chinese New Year」還是「Happy Lunar New Year」,都承載著「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祝願。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春節不僅屬於中國,也當屬於所有慶祝這個節日的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