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突尼西亞 驚鴻一瞥
今夏第一次踏上突尼西亞的土地,得以掀開它神祕面紗的一角,該國地形狹長,充斥著高山、丘陵、鹽沼、沙漠和平原,雖然百分之四十的國土面積是沙漠,卻有長達七百餘英里的海岸線,由北至南計有地中海、熱帶草原及熱帶沙漠三種氣候類型。
突尼西亞是迦太基古國的發源地,為腓尼基人於西元前八百多年所建。腓尼基人勤奮勇敢,擅於航海經商,發明的腓尼基字母,影響了後來的希臘和拉丁字母;信奉多神教崇拜偶像,還有以親子經火獻祭的惡習,後被羅馬帝國廢除。
古羅馬建物 處處可見
迦太基先與希臘後和羅馬爭奪地中海霸權,導致三次布匿戰爭。名將漢尼拔曾在二次戰爭中翻越阿爾卑斯山,直逼羅馬城下,羅馬人對他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終於西元前146年徹底焚毀迦太基城,後在廢墟上興建起羅馬第三大城。
飛抵首都突尼斯後即以逆時針方向繞行沙漠以北地區一圈。羅馬人所到之處皆留下了劇場、浴場和競技場,突尼西亞自不例外。離突尼斯七十餘英里的一座小山丘上是著名的杜加(Duga)遺址,在二世紀羅馬人抵達之前即已存在,但現在所殘存的都是古羅馬建築物。最顯眼的是可容納三千餘人的半圓形羅馬劇場,舞台背後的布景石柱仍多昂然矗立,劇場狀況良好至今仍可使用。
另一標誌性建築物是建於西元166年的Capitol神廟,它集迦太基的砌石方式,羅馬廊柱和希臘三角形屋頂於一身,造型優美,保存完整。城內的民房、浴室、廣場、公廁、妓院和城牆多剩斷壁殘垣,難以辨認原貌。俯瞰山下沃野平疇,偶有羊群奔馳而過,還有叢叢藍絲球狀薊花隨風搖曳,彷彿迦太基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奧圖曼土耳其人及法國人來了又去,不勝滄海桑田之感。
艾爾杰姆競技場 超壯觀
位於東岸艾爾杰姆(EI Jem)小城的競技場是僅次於羅馬的第二大競技場。這座建於西元230年的橢圓形競技場,可容納三萬餘人,共分三層高達百餘英尺,拱門迴廊層層疊起相連,氣勢雄偉,只是歲月不留情,當初內外貼滿的白色大理石已剝落近盡,褐色原石亦已泛黑,部分圍牆則曾被炸毀。
地底有兩排石洞,一排關著老虎獅子等猛獸,一排關著戰俘奴隸,兩排石洞分別有洞口可升至競技場內,不管是人與人,還是人與獸鬥,皆是你死我活的血腥下場,而羅馬人竟以此為樂,真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攀上爬下繞場一周,不能不佩服羅馬建築工藝的高超,無論觀眾視角、音響效果、排水系統或出入門路均設計完美,然而這樣典雅的建築物,卻是多少基督徒的斷魂之處。觀眾的瘋狂吶喊聲、格鬥士的慘叫聲迴蕩在偌大的競技場上,無數的冤魂徘徊在拱門迴廊的陰暗角落,聽不清楚,看不分明卻總也揮之不去。
迦太基遺址 留下遺憾
傳說腓尼基公主艾莉沙於西元前814年避難到突尼西亞海岸,將一張牛皮細切成絲連結為線在離突尼斯十英里處的比薩山丘(Bysal Hill)上圈地,建造迦太基城,日後擴展成奴隸制的迦太基帝國。
諷刺的是比薩山丘上的迦太基遺址,盡是羅馬建築物的遺蹟,厚石砌成的牆基、方柱、石樁、圍牆及斷落的花崗岩圓柱,還有雕飾精美的柱頭,看不到任何迦太基遺物。這兒曾經充斥著神廟、祭壇、劇場、公共浴室和民宅,風光一時,如今只剩陋室空堂,衰草枯楊。然日光底下無新事,羅馬人消滅了迦太基古城,這第三大城卻被後來的阿拉伯人所摧毀。
濱海的安東尼浴場,曾是羅馬第三大浴場,兩層建築物占地八百餘英畝,分設男、女浴室及更衣室、溫水室、冷水室、蒸浴室、按摩室等;用水通過石製渡槽自三十餘英里外引來,眼下地面殘存的是底層排水運水設施,具由巨石堆疊而成,想來此地離採石場不遠。地上還矗立著幾根很高的圓柱可供想像原建築物的高大和羅馬人生活的奢華。
奧格巴清真寺 特色石柱
除了羅馬古蹟,阿拉伯人亦在此留下了印記。他們於西元670年在凱魯萬(Qayrawan)建立了第一個北非首都亦是政教中心,更是繼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之後的第四大聖城。建於同年的奧格巴清真寺為其地標,高牆圍起的寺中計有祈禱廳、中庭和宣禮塔三個部分,以大理石為主要建材。
拱門長廊和祈禱廳內均石柱林立,但石柱來自蘇斯、迦太基和拜占庭遺址,風格花色各異,每一根石柱都不一樣,有的柱頭上甚至還有十字架浮雕。
祈禱廳上懸有巨大的圓錐形吊燈,地下舖滿各式手工地毯和草蓆,每扇門面都由雕有精美圖案的木片鑲嵌而成,這一切造成非常奇特的視覺效果亦反映出了多元文化的特色。
「椰棗之鄉」吐澤(Tozeur)是位於吉利特鹽湖(Chott el-Jerid)邊緣的沙漠綠洲,也是詩人沙比(Abou-Al-kacem El-chebbi)的故鄉,突尼西亞的國歌歌詞即出自他手。
吐澤除了盛產椰棗,亦以土黃磚砌建築物聞名。我們平日所見的磚牆就是單調的一個平面,此地不然,他們使用一色黃磚拚疊出可蘭經文、花卉及菱形、三角形、六邊形等四方連續的幾何圖案,整面牆壁凹凸有致,光暗有別,每一面牆都是一幅生動的立體畫。
在吐澤附近山上還有三個知名的小綠洲。由吐澤乗坐4x4越野車抵達第一個小綠洲雪碧加(Chebika),一隻雄踞山頭的羚羊雕像赫然入目,穿過狹窄的岩壁進入山谷,四周盡是頭角崢嶸的黃褐山岩。循階下至谷底竟然有一泓碧水,續往下行還有一個小瀑布及涓涓細流的山泉,想來就是這些地下水源滋潤著沙漠旱地,在谷底孕育出大片碧綠的椰棗林,不僅悅人眼目,果實營養美味,樹幹可用作建材,樹葉可編織成草帽圍籬,可謂物盡其用。
往北近三千英尺的高處是另一小綠洲塔瑪澤(Tamaghza),隔著一個山頭就是阿爾及利亞。這兒的山岩沒有尖銳的稜角,平整厚實似城牆,牆上有著漂亮的赭紅及白色橫紋。
米德斯峽谷 英倫情人取景地
路的盡頭即是米德斯(Mides)峽谷,此處岩壁上有道道明顯的平行水刻痕跡,如梯田般盤旋山上,水流更在其間切割出一道長達兩萬餘英尺的乾涸峽谷,峽谷背後的山峰上還有著如外星人臉譜般的圖案,不及美國大峽谷壯觀雄偉,但充滿詭異之感,曾是電影「英倫情人」(English Patient)的取景地。
前往駱駝岩(Unkri)途中景物一變,沙丘山岩均消失於無形,只剩下黃沙大漠,遙望地平線總像有一條藍色海岸線若隱若現,忽遠忽近,豈知這就是海市蜃樓如真似幻的魅力。駱駝岩突兀地立在荒漠之上,看不出有和駱駝相似的地方,倒是沿途不時可見放牧的肉食單峰駱駝。
過了駱駝岩沙色由黃轉白宛如雪地,不期然出現了一些平頂圓墩的岩屋窯洞和火箭,原來這是電影「星際大戰」留下的場景。片中無比科幻的外星基地,竟是一眼可看穿的道具,不覺莞爾。
SidiDriss旅館 星戰迷朝聖
這些道具屋的造形靈感很可能來自原住民柏柏爾人的洞穴居。這些洞穴居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由人工鑿成的。馬特馬他(Matmata)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洞穴村落,從天空俯瞰盡是大坑小洞,酷似月球表面,充滿神祕氛圍。由於地近沙漠,天氣酷熱,他們便在山丘上垂直挖坑,再向四壁橫向挖洞作為房間,冬暖夏涼還可儲存糧食。
門楣上多畫有代表吉祥的藍手和藍魚,只是房間多有門無窗,需低頭彎腰才能出入。如今年輕人皆棄穴而去,留下空屋多改建為旅館民宿,其中最有名的是SidiDriss旅館,它曾是電影「星際大戰」系列的拍攝地,吸引眾多星迷前來朝聖。
藍白小鎮 富地中海風情
突國海岸線雖長,可惜忙於趕路,傑爾巴島、康大維港皆是驚鴻一瞥,對地中海沒有什麼印象,直到最後到了藍白小鎮(西迪布賽義德Said)才約略感受到地中海風情。小鎮三面環海位於迦太基附近的峭壁上,只有一條鵝卵石主街,因所有房子皆是白牆藍窗(門)而被稱為藍白小鎮。穹頂藍門上藍釘裝飾的星星、月亮、花卉等伊斯蘭圖案突顯出異國風情。山頂的「西迪·沙巴納」咖啡館以絕佳海景享有盛名。
想想有趣,過去羅馬人、西班牙人、土耳其人不斷以侵略者的姿態入侵想要占領這片土地,如今卻以觀光客身分來此度假,一如偶爾掠過的飛鳥,或可濺起些許歷史水花,卻無能再度掀起時代巨浪。
小啟
您去過哪些地方旅遊呢?有什麼好玩的?有什麼驚奇的?歡迎與世界周刊讀者分享。
投稿電郵:weekly@udngroup.com.tw
請附中英文姓名、稿酬支票抬頭、稿費寄送地址,請留底稿,恕不退件。
請您配合:
1.來稿限3000字以下。
2.旅遊中有無要注意事項或交通須知,歡迎一併寄出。
3.照片檔案不宜過小,請以1M~2M畫素為標準。
4.照片jpg檔隨信寄送,並附註圖說(也可以做成檔名)。
5.請勿提供網路照片。
您的投稿,本報相關版面及世界日報新聞網(worldjournal.com)得選用刊登,請勿一稿兩投,嚴禁抄襲,投稿者文責自負;對於有抄襲爭議之稿件,在未經確認為投稿者所創作前,本報系得不支付稿費;若確認是抄襲,扣發稿費,來稿永不刊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