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醫院變人間煉獄 台灣醫師加薩親歷戰火
完成「無國界醫生」派駐加薩的任務後,台灣醫師鄔逸群在杜拜轉機返台,那時他萌生一種強烈的「負罪感」,「我在當地的同事,甚至他們的家人,都還處在戰爭環境下,我卻馬上要回到一個很舒服的地方,也不用再擔心有什麼危險。這種感覺很不真實。」
★轉機返台 強烈負罪感
回到台灣後,鄔逸群很快就回到了工作崗位,但仍在擔心加薩。一周之後,他聽聞派駐的加薩醫院附近被下令撤離,「如果醫院被涵蓋在內,那幾百個病人怎麼辦?」放不下心的他,還會通過WhatsApp跟戰火中結下情誼的醫院同事保持聯絡,詢問他們的近況。
41歲的鄔逸群是台灣雙和醫院整形外科的主治醫師。今年7月,他由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派駐加薩,在加薩南部的納瑟醫院(Nasser Hospital)進行為期三周的工作,負責外傷和燒傷病患的治療和手術。
2023年10月7日,以哈瑪斯為首的巴勒斯坦武裝團隊與以色列軍隊爆發衝突,這場戰爭至今已邁入的第十個月。根據加薩衛生部本月24日的統計,以哈戰爭至今已經造成至少4萬人死亡,100萬人流離失所。根據聯合國婦女署,婦女和兒童是以哈戰爭的主要受害者。
鄔逸群記得去年10月以哈戰爭爆發時,加薩還只是一個在國際新聞裡出現的、遠在天邊的名字;直到無國界醫生組織在今年6月詢問他的派駐意願,他才切身感受到與戰地的連結。雖然一開始內心有對前往戰亂地區的緊張,但在組織和家人的支持下,鄔逸群決定接下任務,「我想把我在整形外科學習到的能力,用在我覺得最有意義的地方,也就是最需要醫療資源的地方。」
★四處呼喊 地上全是血
在戰亂地區工作,每天的行動都會受到嚴格限制,鄔逸群一般是早上7點到達醫院,下午3點離開。工作之餘,他和無國界醫生團隊的其他同事,一起住在距離醫院大概30分鐘車程外的房子。鄔逸群每天會做到五到六台手術,最多曾經一天做了11台。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7月13日。
那天,以色列的一次空襲在加薩南部造成大規模死傷,醫院接到電話告知將有大批病患送入,仍在進行手術的鄔逸群去急診區幫忙,眼前的一幕幕給他莫大的震撼,他描述為「人間煉獄」—醫院外被救護車和私家車擠滿,鐵絲網和窗玻璃已被人群衝破,四處都是呼喊的聲音,地上全是血,重傷者躺在地上,人來人往中,不斷有面無血色的人被抬走。混亂中,鄔逸群給一名被炸彈炸到大腿、因大量失血已經休克的女孩進行截肢手術。那天,送來醫院的病患裡,105人死亡、153人受傷。
在鄔逸群的行醫生涯中,這樣的場景他前所未見。病患中兒童數量之多,讓他備感心痛,「我剛到的第一天就看到,手術排程表上20個病人,近十個是八歲以下的幼童、近一半是未成年,而且都是大範圍外傷、大面積燒燙傷。」此外,納瑟醫院超負荷運作,占床率已經超過100%,為了照顧不斷湧入的病人,有時候一張床上會橫躺多達三名幼童;仍在等待手術或換藥的病人,有的因為等待時間過長已經出現傷口長蛆、感染等的狀況。
★孩子被炸死 同事大哭
在納瑟醫院的外傷單位,鄔逸群是唯一的一位國際醫師,他的同事大部分是當地人,戰爭在切身影響著他們和家人。鄔逸群記得,在一次手術中,他的一位護理師同事在接到一通電話後,衝出手術室,癱坐在門口大哭。後來他得知,這位同事剛剛收到的消息,是自己六歲的小孩被炸死,「醫院讓他回家,但其實回家,也只是回到他的帳篷去。他接下來幾天沒有來上班。」
每周五是鄔逸群唯一的休息日,他坦言自己每周確實需要一天的時間來沉澱心情,排解工作帶來的情緒負擔,除非醫院有額外需求。他會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寫生」。鄔逸群表示,素描需要專心,可以暫時不想太多煩惱的事。
任務結束那天,納瑟醫院的每位同事都過來一一道別,「我那一整天握了很多、很多手」。同事歡迎鄔逸群再回到加薩,「但他們所謂的回去,不是去幫忙,而是等到這一切結束了,再去體驗加薩的美好。」
在當地同事的口中,鄔逸群也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在戰亂之前,這兒曾是一座美麗的海邊城市。在他們跟鄔逸群分享的影像中,曾經的購物中心、咖啡店、清真寺、沙灘和海岸線、高飛的風箏,構建成平靜美麗的生活舊影。只可惜這一切如今都不復存在。每位同事上班期間都十分友善、面帶笑意,但每個人笑容背後都有家園殘缺、生活動蕩、親人傷亡的痛苦。從新聞中看到的傷亡數字,在這一刻具象化,成為了真真實實的人。
他說:「去到現場之後就知道,為什麼立即停火這麼重要。現在加薩已經不是人應該待的地方。從醫療資源,到對小孩子造成的創傷,已經持續快一年的狀況還在一直惡化。立即停火,才是最重要的事。」
鄔逸群是近年來無國界醫生派駐加薩的第三名台灣醫師。去年7月,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師洪上凱受無國界醫生派駐加薩北部,後因10月以哈戰爭爆發,提前撤離回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