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在中國當交換生迷上「牡丹亭」洋武松的崑曲情緣
2018年8月25日,我在紐約法拉盛圖書館,演出了我生平第一次正式的崑曲演出,扮演的角色是「武松」。兩個半月後,11月4日,又在紐約亨特學院的丹尼凱劇院,與來自中國蘇州崑劇團共同慶祝「海外崑曲社30周年」社慶的表演裡,演出了同樣的劇目。有朋友問我,怎麼一個老外會想到要學崑曲呢?
我第一次看崑曲演出是在1995年,當時我在中國做交換學生。在南京旅行時,我看了一場江蘇崑劇團的綵排,演出的是最有名的崑曲「牡丹亭」。雖然我當時還不能理解每句台詞, 但是音樂十分優美。笛子的音樂和演員的演唱交融在一起,十分動人。演員的動作十分優雅,我立刻被吸引住了。
許多年後,生活在紐約的我,知道「海外崑曲社」有一個周末崑曲傳習班,我決定開始上課。海外崑曲社的老師們都是從小學習崑曲,成就很高的演員。他們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都一視同仁,甚至願意教我這個初級的學生。能有幸與這些大師們學習是非常難得的。
大挑戰 記文言文台詞
學習崑曲需要很多時間和付出。對我來說, 學會並記住台詞、念白是最大的挑戰;一部分原因是我的母語不是中文,此外崑曲的語言本身也並非是現代漢語,唱詞和念白都是比較古老的文言和詩組成的。此外發音也與現代普通話不同。
學習崑曲的身段也是非常大的挑戰。一個簡單的動作,比如在台上走路或者轉頭去看一樣東西,都有程式化的表演方法。學會基本身段後,更難的是要熟練掌握這些動作,讓他們顯得自然,更進一步可以表達人物的感情和心理。一個優秀的演員可以讓一個角色顯得靈活,但是仍然符合崑曲的特色和規律。
學習了三年之後,我終於到了可以公開演出的程度。我飾演的第一個角色,是「潘金蓮」中「戲叔」一折中的武松。這個摺子戲中,潘金蓮一直試圖勾引武松,但是都被武松拒絶了,這齣戲從觀眾的角度看很有娛樂性。
學身段 拿捏表情眼神
在準備這次演出期間,我和演出潘金蓮的周怡,每周日都去我們的老師,史潔華和蔡青霖老師家去學戲。
我們一開始主要是學習念白和唱曲,學習正確的發音和人物的情緒;之後我們開始學習基本身段。每次學會了基本動作之後,老師都會在我們的表演中增加更多的細節讓我們學習,比如手的姿態,臉上的表情和眼神的使用,還有兩個角色之間的互動。雖然我不能每次都掌握到老師要求的細節,但是兩位老師都不厭其煩的教導並為我們分析角色。
「戲叔」這折戲第一次演出之前,我們在後台候場,我想遍了所有可能出錯的事情,比如忘了台詞,被服裝絆倒,或者看起來很傻。但一旦上台,聽到了觀眾的掌聲,就沒有時間考慮太多問題,只能專心於表演。當時我需要同時記住我的台詞和動作,還要注意要跟周怡的表演配合,和樂隊的演奏要同步、合拍,此外我還需要注意管好我的服裝,尤其是那又長又滑的水袖;還有上台前其他人給我的好意的提醒,比如演出的時候要使用整個的舞台空間,走路要自然一點,扇子的角度要如何如何;還有一點是我最喜歡的、但又是最難達到的要求:盡可能的想像自己是武松。
雖然我的第一次演出遠遠說不上完美,觀眾還是給了我們許多鼓勵的掌聲。我從這一次演出中學到的比十次排練都多,蔡老師也經常說「練習一百遍,不如上台演一遍」,我深有體會。 我現在正在學習一折新戲,希望觀眾會喜歡,更希望可以讓我的老師以我為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