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傳承京劇 人的故事感人 交織成余派靈魂

記者尤昱程

紐約余派小組是一個匯聚了不同背景與故事的團體,但所有成員都有著對京劇的共同熱愛。他們用行動證明,傳統文化的價值並非局限於歷史,而是在現代依然可以找到共鳴。這些人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紐約余派小組的靈魂。

李大偉2014年接手領導紐約余派小組,至今已有十年。(記者尤昱程╱攝影)

★李大偉 紐約余派推動者

作為紐約余派小組的推動者,李大偉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卻從未因工作忙碌而減少對余派藝術的熱情。他回憶起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常常一邊駕車上班,一邊聆聽余派唱段,京劇中喜怒哀樂的情感釋放讓他找到了一種心靈的平衡。這份熱愛驅使他不僅投入資金支持小組的活動,還親自拜訪海內外余派名師,希望為這門藝術在異國他鄉尋找新的生命。他總笑稱自己是「交學費的小學生」,但實際上,他是小組的靈魂人物,通過「活余」理念將傳統藝術轉化為一種文化責任。

小組重要成員翁思再演唱「沙橋餞別」。(記者尤昱程╱攝影)

★翁思再 結合學術與實踐

小組成員翁思再教授,對余派藝術的學術價值有著深刻的理解。他認為余派的核心不僅在於臨摹經典,更在於創新。他曾提到「沙橋餞別」這樣的整本劇目如何在忠於余叔岩精神的基礎上被重新創作,讓傳統藝術在當代找到新方向。他以「活余」精神為核心,將學術研究與藝術實踐相結合,使紐約余派小組成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平台。

★凌珂 藝術道路不斷精進

中國著名余派老生演員凌珂則將他對藝術的熱愛,與票友們的啟發緊密結合。他曾提到天津南薰社的票友如何讓他反思基本功的重要性。「連票友都能唱好靠戲,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這種不斷追求進步的態度,讓他在余派藝術的道路上不斷精進。他形容余派是一門能夠「滋養人」的藝術,這份感悟不僅源於專業舞台,更來自與紐約余派小組的深厚連結。

李澤昕自幼與媽媽一起跑票房,學京劇的時間相當長。(記者尤昱程╱攝影)

★李澤昕 14歲起學習京劇

而李澤昕的故事則更為親切。他從14歲開始學習京劇,因母親的影響選擇了老生行當。白天是平面設計師,晚上則沉浸在余派藝術的排練中。他坦言,每次與樂隊老師一遍遍對唱的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成長。「余派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一種內在的平衡與力量。」李澤昕的熱愛,讓他成為小組中最年輕卻最投入的一員。

★李海龍 琴聲精準傳神

京胡名家李海龍則是小組中不可或缺的音樂靈魂。他的琴聲曾為無數京劇演出增色,對紐約余派小組的貢獻尤為突出。他出版的「韻味」一書成為京胡學習者的重要參考,而在每一次小組演出中,他的琴聲精準傳神,為余派的唱腔注入靈魂。

這些成員的故事彷彿一出多角色的戲劇,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背景與經歷,共同在紐約這片土地上搭建起一座屬於余派的文化舞台。從李大偉的初心,到翁思再的學術追求,從凌珂的專業精進,到李澤昕的年輕熱情,再到李海龍的音韻支持,他們用各自的方式為余派藝術注入新的活力。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傳統文化不僅僅是過去的遺產,更是當代的滋養與未來的希望。

許多賓客出席。(記者尤昱程╱攝影)

京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