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用金融槓桿撬動永續發展巨輪
由世界氣候基金會(WCF)舉辦的「全球生物多樣性高峰會」(World Biodiversity Summit)21日在曼哈頓舉行,今年的主題為「與自然共好」(Partnering for Nature),旨在鼓勵企業與金融機構更密切合作,催化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的投資增長。台灣國泰金控投資長程淑芬連續第二年受邀與會,分享了從事生態友好型投資多年來的經驗。
程淑芬參與的是以「為自然環境制定行動方針」為主旨的開場對談會,同場嘉賓包括商業自然聯盟(Business for Nature)執行長Eva Zabey、環境銀行(Environment Bank)執行長James Cross、「熱帶雨林國家聯盟」(Coalition for Rainforest Nations)執行主任Kevin Conrad以及丹麥製藥企業Novo Nordisk全球公共事務與永續發展副總裁Katrine DiBona。
程淑芬說,國泰是台灣最早開始在應對氣候變化、永續發展方面有所作為的大型金融機構。國泰2017年成為台灣第一家加入「氣候行動100+」(Climate Action 100+)計畫的機構,透過該聯盟成員所掌握的超過70兆美元資本,深度參與和影響全球近170家大型企業在排放和永續發展方面的決策方向,這些企業占有全球製造業80%的碳排放。她在對談中還強調包括永續融資、混合型融資等非傳統融資工具在未來永續發展進程中的價值,
程淑芬解釋,「混合型融資」指的是一些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基金或機構,讓出一部分利潤用於啟動金融槓桿,然後用這部分多出來的資本去匹配和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以此手段去擴大永續發展型企業和創業的資金池;或者由一些政府或機構提供擔保,以降低相關產業和業者的保險成本。她說,這種槓桿的運用近年來頗為流行,「大家都在談怎樣加速怎樣擴大,能夠撬動更多的資源是很重要的」。
程淑芬,對環境與永續發展認識不夠的企業,很有可能在未來的經營中受到各種損失或懲罰,這會直接影像到其股東或債權方的利益,因此金融業者即使僅從自身利益出發,也有必要對他們所投資的企業進行永續性上的約束。
同時,由於企業的發展所需的資本主要由金融業掌控,所以負責任的金融從業者就有條件利用自身的影響去指引企業向著更永續的方向轉型。她表示,自己在決策過程中經常重複一句格言,「沒有ESG(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ety、治理governance三個單詞的首字母縮寫,常被金融界作為評估企業永續性程度的標準),就沒有生意」。
程淑芬表示,目前在台灣,與「氣候行動100+」計畫合作的有中鋼、鴻海和台塑石化三家企業,他們都很配合永續發展相關的轉型要求,還會去主動影響他們的供應鏈,以求帶動整個生態系統的轉變。而作為金融業者,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利用手中的槓桿去施加一點啟動力。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