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台用語牽動敏感神經 兩岸猜疑成新常態
兩岸關係不佳,金門漁船案雙方談判破局,加上準總統賴清德即將上台,各界紛紛期盼在中國今年兩會中,找到北京對兩岸關係前景與政策走向的蛛絲馬跡,也更加放大檢視中共高層這幾天的涉台說法。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只提到「祖國統一」,而沒有加上「和平」二字,第一時間受到很多關注,台北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被問及此事,強調「沒辦法直接下結論」,但多家外媒如法廣網、美國之音、德國之聲,則分析認為這顯示北京對台態度更加強硬。
自2012年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首度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及「九二共識」後,近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九二共識」、「和平發展」、「和平統一」都是涉台關鍵詞。令人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時任總理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並未提到「九二共識」,引起地動山搖的猜測,不過隨後他在記者會上重申「九二共識」,讓兩岸各界放心不少。
至於「和平統一」確實在這五年的報告裡「時有時無」,較多代之以「祖國統一」,但「和平發展」並沒有消失過,所以若說沒了和平也不符事實。而「反對外來勢力干涉」則是前年報告就曾寫到,也不算新說法,今年唯一新穎之處僅是強調「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回頭來看,包含外國媒體如此熱衷於「訓詁」大陸涉台用語,尤其這次對「和平」二字最是關注,主要還是折射出當前兩岸關係實在太差,極少實質性交流,只剩下相互放話。
一方面,金門漁船事件談判破局令外界感到難以置信,禁限制水域現狀也被中共藉機打破,北京警告「一切後果由台方承擔」,台海情勢升溫,台北國防部長邱國正更坦言自己每天提心吊膽睡不好;另一方面,賴清德上任前,兩岸官方都未向對方釋出善意,中方逕行取消「偏置」M503航線,台方則主動中斷對赴陸「禁團令」的解除。
兩岸關係不好,兩岸的敏感神經就會愈多,在一次次的橄欖枝缺位、敵意螺旋持續上升之際,實難寄希望於兩岸鬆綁交流限令,反而是琢磨官方每次用字遣詞,不斷在屏氣凝神、鬆一口氣中往復,堪稱另類「新常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