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台灣打造無星鏈支持的衛星網路
紐約時報14日報導,台灣去年兩條海底電纜斷裂後,馬祖立時斷網幾個月,自2017年以來,連接台灣的海底光纖電纜已斷了30多次,大部分是由船隻拖曳的錨造成的,這一情況反映了台灣的通訊基礎設施的脆弱性。
戰爭期間保持通訊非常關鍵,俄烏戰爭中,馬斯克(Elon Musk)經營的火箭公司SpaceX旗下的星鏈公司(Starlink)向烏克蘭提供了寶貴的通訊服務。
烏克蘭戰爭加劇了台灣的脆弱感,在面對中國大陸愈來愈強大的壓力下,當然明白保持通訊的重要性。星鏈公司已給日本、菲律賓提供服務,南韓也即將開通,可是對台灣的服務仍「待推出」。
台北自2018年起便探索取得衛星網路技術的方式,包括與SpaceX協商。但北京早已表態不能讓星鏈在中國領土範圍內提供服務,這裡的領土就包括台灣。
在沒有馬斯克的協助下,台灣計畫在2026年前將第一顆通訊衛星送入軌道,兩年內發射第二顆衛星,同時開發四顆測試衛星,目標是開發成完全由自己製造及控制的衛星網路。
與此同時,台灣政府也與多家衛星網路營運公司達成協議,計畫部署700個能夠接收衛星訊號的終端。去年8月與盧森堡SES公司成為合作夥伴;11月,中華電信宣布與英國低軌衛星通訊業者OneWebEutelsat OneWeb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這些合作夥伴可以提供層層備份。
國防安全研究院網路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研究員曾怡碩指出,必須投資在多個系統,更不能完全依賴星鏈,因為若馬斯克在中國壓力下而中斷服務,那台灣怎麼辦?
台灣目前有40多家公司為衛星供應鏈生產零件,自家製造的衛星網路不僅有利通訊系統,還可在未來幾年成為關鍵技術的生產地。
研究衛星有效載荷的初創公司「創未來科技」(Tron Future)創辦人兼董事長王毓駒說,台灣半導體和電子產品製造方面實力雄厚,儘管太空是新行業,但可以利用這方面的優勢。
台灣雖然自力更生,但挑戰是發射衛星的火箭的成本太高,台灣首家開發商用運載小火箭的晉陞太空科技公司(TiSpace),董事長陳彥升就表示,台灣迄今每個進入太空的衛星都是在美國發射的。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