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抗議不僅是言論與法治問題
經過兩周的校園喧鬧,拜登總統終於出面發表談話,就校園內反以挺巴的抗議風波,表達三點:和平抗議,很好,受到憲法保障;混亂、恐嚇、暴力,不好;警告共和黨不要趁火打劫,妄想政治得分。這三點講法,非但了無新意,將帶來更大的動盪,屆時是否會衝擊他的連任機會,甚至影響民主黨奪回國會,已非他所能控制了。
拜登說這次校園動亂,考驗美國兩大基本原則:「第一是言論自由以及人民和平集會;第二是法治。兩者都必須堅持」,這個立場已被批「太遲、太弱、無關緊要」。
校園內和平抗議與反對暴力升級,非但已是老生常談,而抗議已持續多時,直到大學主事者已積極處理與降溫之際,拜登才出面講話,雖然指出學生「摧毀財產、破壞公物、侵入、打破窗戶、關閉校園、強迫取消課程和畢業典禮,這一切都不是和平抗議」,但都是事後風涼話。拜登最後被媒體追問到 「國民兵應該介入嗎」,他說「不」。再被問到「抗議活動是否迫使總統重新考慮有關這一地區的政策?」他說「不」。
這兩個「不」顯示反以挺巴示威行動將會再升高,因為不會有國民兵介入維安,美國中東政策也不會改變,校園內抗議行動是否將隨著暑期無課而消失,還是會逐步暴力升高擴大,走向街頭,未來值得觀察。
大學校園內反以挺巴言論一直在延燒,最近全美都看到紐約市特警隊架雲梯攻堅哥大,以及洛杉磯警方煙霧彈驅離互鬥學生的直播,大眾訝異為何政府坐視,讓抗爭竟然惡化失控至此,其實是拜登總統受到黨內傾巴左傾壓力,一直消極應對所致。
白宮一直認為這都是各校個別單一情況,一直到哥大抗議學生攻占行政大樓,洛杉磯加大出現校園全武行,挺以與反以兩派學生暴力相向,調請警力維安,多校都有類似情況,甚至也蔓延到高中,拜登逐漸失去青年選票,白宮這才被迫出面回應。
拜登與民主黨左派過去盡可能在拉攏年輕選票,從特赦學生貸款到再放寬聯邦對大麻的毒品管制,可是「美國大學民主黨」(The College Democrats of America),代表全國超過10萬名學生黨員,卻公開支持校園挺巴活動,批評拜登對以色列政策,警告民主黨與拜登他們的選票不能視為理為當然。
哈佛CAPS-Harris的4月底民調顯示,80%登記選民支持以色列, 20%支持哈瑪斯。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支持以色列,64歲以上,超過90%更支持以色列;最年輕族群支持率最低,18歲至24歲中有57%支持以色列。顯示校園挺巴,並不符合社會普遍挺以的主流民意。
但是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這已不是單純的校園示威與言論自由的問題,因為校園外的職業社會運動人士已滲入其中,在逮捕攻占校園行政大樓的反以反猶學生後,紐約市警明確表示「與哥倫比亞大學無關的抗議者一直在加劇暴力事件」,被捕的學生中47%不是兩校在學學生,也非其他學校的學生。在哥大被捕的32人與哥大無關,80人是在校生;在市立大學被捕的102人是校外人士,68人是在校生。
校內學生激進的政治活動有近半校外人參與,紐約市長亞當斯說「這些人要藉此實現他們自己的政治目的,他們來這裡是為製造不和與分裂。」並稱這些人是「校外煽動者」(outside agitators),他們的身分,已在積極調查。
華爾街日報社論更引用一份總結近來校園反以抗議經驗分享的組織者報告:「很明顯,為讓這場危機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活動應該盡可能占領建築物」,「可以通過占領上課和管理人員辦公室的空間,來發揮最大力量。」「建議學生做好升級行動的準備,以便繼續讓管理者付出更大的代價,無論是在物質上、經濟上還是社會上」。前述報告指出,抗議目的是讓校方「繼續同謀,而不是要他們(自以色列的校產投資)撤資」,這說明校方若讓步,與大多數抗議者談判「撤資」(divestment)根本是白廢力氣,徒勞無功,因為談判是手段,而非目的。
以上都表明,這場自去年10月7日起的反對以色列、反對猶太人、反對拜登中東政策的抗議運動,並非簡單的言論與法治問題,為的是從大學校園著手,製造與傳播混亂,短期迫使美國的外交政策轉向民主黨內左傾陣營的目標:脫鉤以色列。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