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準防長赫塞斯再被爆 長年虐待女性 母親罵他「沒品又無恥」

帶著佛像升空 日本SPACE ONE火箭12/14挑戰發射

間歇性跛行、走沒多久就疼痛 恐是「周邊動脈阻塞」

老化、吸菸、男性、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都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此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老化、吸菸、男性、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都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此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如果有間歇性跛行、走沒多久就腳麻、疼痛、抽筋,或無法跟上他人腳步等,很有可能是罹患周邊動脈疾病。台北國泰醫院社區護理組心臟衰竭個案管理師簡宛晴表示,「周邊動脈阻塞」好發於下肢,俗稱「腳中風」,若未及時處理將會影響行走功能,嚴重甚至有截肢風險。

★吸菸和三高 危險因子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指的是,動脈血管粥狀硬化、狹窄,或因血栓掉落阻塞,導致血液供應量不足引發許多症狀。個管師簡宛晴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可能代表著全身性動脈硬化,常與其他動脈粥狀硬化疾病有關,例如: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發生率是同年齡的三倍以上。

簡宛晴指出,老化、吸菸、男性、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都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另外,末期腎病變因為鈣離子代謝異常,會加速血管硬化,因此也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

★疾病嚴重度 可分5期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初期患者通常沒有感覺,簡宛晴表示,常見症狀包含下肢皮膚冰冷蒼白、痠麻疼痛、腳趾甲蒼白無血色易斷裂、下肢腳毛變稀疏、腳部脈搏消失、間歇性跛行(休息時無不適,但行走一段距離後感到痠痛,休息後又能繼續行走)、下肢傷口難癒合,嚴重時會發生皮膚潰瘍、壞疽等。

簡宛晴提到,間歇性跛行的情況會因病情逐漸惡化,使其可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臨床上根據上述症狀將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嚴重度分為五期:Ⅰ期:沒有症狀。Ⅱa期:間歇性跛行,行走>200公尺。Ⅱb期:間歇性跛行,行走>200公尺。Ⅲ期:持續缺血性疼痛。Ⅳ期:肢體潰瘍或壞死。

★周邊動脈阻塞 如何治療

關於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治療,簡宛晴表示,可用藥物治療包含血小板抑制劑、血管擴張劑等,也可透過經皮血管內成形術、血管繞道手術等血管介入治療,此外也要積極控制慢性病,包含血壓、血糖、血脂,並養成以下良好的日常生活型態:

1.維持標準體重。

2.戒菸,抽菸是末梢動脈疾病最主要的一項危險因素,抽菸會引起小血管收縮,造成血流更加減少,因此戒菸相當重要。

3.避免緊繃的衣物、襪子等,應穿著合宜的鞋子。

4.小心修剪指甲,經常注意腳部有無發紅或皮膚破損,若持續未改善應就醫治療。

5.避免暴露於低溫環境下,可擦乳液避免皮膚乾燥龜裂,並穿襪子保暖,同時也要避免不當熱敷,如:電毯、烤燈。

6.經常變換姿勢,避免交叉兩腿或久坐不動。

7.適度運動增加血流、改善骨骼肌代謝。例如:步行運動,可以增加行走距離、改善心肺耐力,民眾可依自身能力調整運動頻率,建議每次運動30分鐘,每周至少三次,持續六個月。

8.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於正常範圍。

簡宛晴提醒,周邊動脈疾病相當常見,有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或應初期症狀輕微而不易發現,就算是身體健康的熟齡族群也應定期追蹤血壓、血糖、血脂數值,並維持標準體重,此外戒菸、適度運動也很重要,若有下肢冰涼、痠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更應盡早就醫、及早治療。

周邊動脈疾病相當常見,有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或應初期症狀輕微而不易...
周邊動脈疾病相當常見,有40%-50%的病人沒有臨床症狀,或應初期症狀輕微而不易發現。此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高血壓 血糖 中風

下一則

季節交替「過敏三兄弟」找上門? 中醫師揭3招教戰守則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