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價差大 港人北上求醫成風 內地網友:別來占資源
香港與去年2月在疫情後全面通關,繼「北上消費」成為趨勢後,最近也有越來越多港人「北上求醫」。香港公立醫院等待時間長以及部分藥品高價,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
BBC中文網報導,除了購屋、飲食、娛樂之外,也有愈來愈多香港人選擇到深圳「北上求醫」。根據深圳市衛健委的資料顯示,2023年深圳共為港人提供70萬人次的診療服務。
報導舉例,一名住在香港新界、患有濕疹20多年的女士,今年8月起定期北上到廣東深圳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注射生物製劑,每次出門來回大約3個小時。一樣的藥物,在香港屬於自費藥,在深圳注射一次的價格大約是香港價錢的三分之一,一年下來可以省下大約10萬港元(約1.2萬美元)。
報導指出,同一間藥廠、同一種藥物,在香港及內地的價錢往往相差幾倍以上。根據香港醫務衛生局的說法,由於香港與內地屬兩個不同關稅區,有各自的海關制度,故無法統一採購藥物。
此外,香港公立醫院排隊輪候時間長、私立醫院的收費昂貴,也是其中一個促使港人選擇到深圳求醫的誘因。
報導中另一個例子,是2022年確診為肺腺癌第4期的英姐。她一開始是服用在香港已加入藥物名冊、並成為專用藥物的第一代標靶藥,當時不需花大錢。但一年之後身體出現抗藥性,需轉為服用自費的第三代標靶藥。年初起,英姐女兒帶著她開始到港大深圳醫院買藥,一次價格約人民幣5000元(約702美元),與在香港自費相差近8倍。
報導引述研究醫療經濟的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院長阮博文說,藥廠的同一款製藥在全球定價不一樣,特別是在高收入的國家,定價高很多,目的是收回研發時的費用,而在人口較多、單一買家的國家,採購的議價能力也會相對較高。
針對港人北上求醫的現象,內地網友表示:「希望香港人別來占醫療資源」、「還是有大把香港人看不起內地,疫情時不願接受內地醫護援助。」
報導也提示港人如果在內地遇上醫療糾紛有可能出現「求助無門」情況。但據深圳衛健委的說法,當遇上醫療事故,若涉及各區屬醫療機構,可向轄區衛生健康局諮詢申請;如果涉及市屬及其他相關醫療機構,可帶備相關資料,向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提申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