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關稅恐慌?杜魯多認了佛州見川普:非常棒的會談

黃瓜、雞蛋也爆沙門氏菌汙染 急召回…包括好市多

對有意輕生者問「真想這麼做」 專家:不會增自殺風險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8日舉辦「2024年世界自殺防治日」活動,今年主題為「改變自殺敘事-從心開始對話」。(記者沈能元/攝影)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8日舉辦「2024年世界自殺防治日」活動,今年主題為「改變自殺敘事-從心開始對話」。(記者沈能元/攝影)

台灣衛福部心理健康司8日舉辦「2024年世界自殺防治日」活動,今年主題為「改變自殺敘事-從心開始對話」。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所長張書森說,自殺為多重因素,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危險因子,面對有自殺意念的人,身邊的人可以多詢問、聆聽,而這時直接問對方「有沒有結束生命的念頭?」,其實不會增加對方自殺的風險,反而有機會讓對方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有助預防自殺。

張書森於會議上發表「台灣民眾對自殺的認知及態度現況報告」。張書森說,20年來,台灣自殺率於2005年達到高峰後,逐年降低,2011年到達最低點後,10多年來呈現持平狀態,但台灣自殺率約每10萬人口12至13人,相較全球平均值9至10人,比率約高出2成;其中30歲以下年輕族群自殺率,雖為各年齡最低,但10年來已約增1.5至2倍且逐年上升。

但社會大眾對自殺議題仍存在迷思,張書森說,國人認為自殺問題嚴重的比率,自95年86%下降至去年49%,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認為「自殺是個人的權利,決定權在於自己」的比率竟逐年上升,自95年44%上升至去年70%。另常見自殺迷思,包括高達64%的人認為,說出想自殺的人,並非真正想死,但事實是67%自殺身亡的人,生前不會說出想要自殺。

據統計,台灣男性自殺通報數為女性1.5至2倍,主因是男性多半不會對外求助,相較自殺求助女性是男性1.5至2倍,且男性又不願揭露自己心理健康,且選擇激烈的自殺方式,死亡率也高於女性。

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呂淑貞表示,全球一年死於自殺達70萬人,自殺為預防勝於治療,諮商預防是十分重要的,今年學會統計發現,79.2%民眾覺得自殺議題在台灣十分被重視,但卻有66.7%的人在自殺生前,可能不會預警去告訴人家,但其中超過70%民眾當遇到親戚、朋友想要自殺時,願意提供協助。

統計發現,當親友正處在自殺風險中,對這個人可能會採取的行動,65%會詢問是否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想法,87%會試著讓他高興起來,告訴他事情看起來沒那麼糟糕;如果懷疑這個人可能正在考慮自殺,將對這個人採取何種行動?占比約37%會問是否想過具體的自殺計畫,82%會告訴他,如果他自殺的話,會對家人和朋友造成很大的傷害。

張書森說,面對有自殺意念的人,身邊的人可以詢問、聆聽,這時直接問對方有沒有結束生命的念頭,「並不會增加對方自殺的風險」,反而是在討論當中,對方有機會去表達內心想法,有助預防自殺效果,化危機為轉機,且有機會可以轉介到精神醫療;但如果這時卻是向對方說,「事情沒那麼糟」,這並非最好的支援方式。

張書森指出,應將「自殺是個人權利」轉變為「求助是個人權利」,「自殺迷思」轉換為「同理能力與正確認知」。自殺防治中心目前有守門人口訣為「一問、二應、三轉介」,一問是傾聽跟詢問,不是要去勸對方或責備對方,或是告訴對方這是不對的,因依過去研究,如此卻會讓當事人覺得沒有貼近他的心境,這時最好的方式是詢問、傾聽。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所長張書森說,自殺為多重因素,面對有自殺意念的人,這時直接...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所長張書森說,自殺為多重因素,面對有自殺意念的人,這時直接問對方「有沒有結束生命的念頭」,其實不會增加對方自殺的風險。(記者沈能元/攝影)

心理健康 中超

上一則

銅鑼灣差點沒有陳浩南 鄭伊健原本要去當西餐廚師

下一則

鄭少秋女兒神隱一年半「秘密產子」? 經紀人4個字回應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