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關稅恐慌?杜魯多認了佛州見川普:非常棒的會談

黃瓜、雞蛋也爆沙門氏菌汙染 急召回…包括好市多

親餵母乳直到寶寶出生1000天?婦醫:1年已是厲害成就

鄭博仁指出,媽媽們親餵母乳只要能達到「親餵1年」,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本報資料照片)
鄭博仁指出,媽媽們親餵母乳只要能達到「親餵1年」,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衛福部國健署調查發現,有9成的媽媽願意親自哺餵寶寶母乳,卻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成為哺餵初期的徬徨與害怕,也有部分媽媽因此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醫師表示,新手媽媽容易因母乳量不足、哺乳方式不準確、石頭奶等因素導致成就感低落,但只要前期衛教充足,並且不強迫一定要親餵母乳,都能夠提高成功率,親餵一年已是非常厲害的成就。

國健署調查發現,媽媽在哺乳期間最需要獲得支持的前三名狀況,分別為「有人教我哺育母乳的相關知識」、「有人教我如何哺乳」、「有人教我可以利用那些哺乳資源」。

台灣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親餵母乳主要還是要依照孕產婦個人的意願,因此在產前的衛教相當重要,若不知道該如何著手,確實哺乳成功率會下降;在醫療機構時孕婦能夠有時間做足功課與準備,便能夠大大提升成功率。

鄭博仁說,親餵母乳是一體兩面的事情,對寶寶來說,母乳能夠提供充足的主要營養素以及維生素、葉酸等等,但前提是母親本身產後的營養狀況得要維持,才能幫助寶寶產生自然抗體;不過,另一方面,若遇到阻礙像是石頭奶、母乳量不足就容易產生挫敗感,導致心理壓力過大。

「母親需要的充分睡眠。」鄭博仁表示,愈小的嬰兒哺餵的頻率愈高,很容易影響到母親的睡眠,有時為了克服時差問題,有些母親也會採用吸乳器,事先將母乳汲出,改採瓶餵的方式,這樣也能幫助寶寶補充到足夠的營養。

鄭博仁指出,生命最初的1000天,對寶寶的大腦與智能發展相當重要,從懷胎9個月到出生2歲左右的這段時間,媽媽們親餵母乳確實是最理想的狀況,但其實只要能達到「親餵1年」,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算是「功德圓滿」了,尤其台灣許多媽媽需要回到職場,若職場內不夠友善,確實沒有辦法達到親餵2年,也不宜要求母親一定要親餵1年或是多久的時間才是好的。

國健署則針對最常見的3項問題進行解惑,並拍攝衛教影片放到國健署的YouTube頻道當中,提供新手爸爸媽媽們一同學習。

1.如何讓寶寶吸到奶水?

媽咪準備開始哺餵寶寶時,首先要先洗淨雙手,依自己舒適狀態,採取不同姿勢並保持心情愉快,讓寶寶與媽媽緊密相貼,寶寶身體與頭呈一直線,並且讓寶寶正確含住乳房後,可以看見寶寶有慢而深地吸吮及產生吞嚥的動作。

2.如何知道寶寶餓了或吃夠?

媽媽可以從3個部分觀察,第一「寶寶飢餓暗示」,寶寶會尋找乳房,頭會轉來轉去,嘴張開,吸吮自己的手,或是有吐舌、舔嘴唇等動作;第二「寶寶飽食暗示」當寶寶吃飽後,會很滿足入睡,全身放鬆減少吸吮,推開或遠離乳房;第三「獲得足夠奶水的表現」:可以觀察寶寶大小便次數及顏色,例如一天約有「5至6片溼尿布」,而且尿液的顏色呈現淡黃色,而寶寶出生2至3天內會有胎便,便便是呈現黃綠色,2、3天後,在一般正常哺餵的情況下都會呈現淡黃色;也可以觀察寶寶體重增加的情形,剛出生幾天寶寶會有生理性脫水,體重會下降,1-2週後體重會回復到出生時的體重,之後寶寶每週增加125公克以上,都屬於正常的範圍。

3.如何增加奶水?

奶水的產生原理很簡單,就是寶寶吸多少,媽咪就產生多少,也就是透過親餵或擠乳,頻繁將奶水移出,才是增加乳汁分泌的好辦法。但是當媽咪於哺乳過程中有太多的壓力、失去自信及充滿懷疑時,就會影響母乳供需原理順利的運行,這時需要周遭親友的支持與鼓勵,幫助媽咪順利哺乳。

YouTube

上一則

染髮會成禿頭、髮變白? 皮膚科醫曝禿頭白髮真實原因

下一則

太冷了 台北馬3人OHCA幸救回 急診醫:馬拉松猝死率高20倍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