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葛飾北齋「巨浪」南加展出 大英博物館出借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名藝術大師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的主要作品,10月21日起在南加州橙郡的寶爾博物館首度與美國民眾見面,精選出的120餘幅葛飾北齋作品中 ,包括《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中的18幅版畫,及全球曝光度最高的浮世繪作品《神奈川沖浪裡》(Under the Wave off Kanagawa),又名《巨浪》(The Great Wave)。
大英博物館曾於2017年推出「北齋:巨浪之外」展,主題著重於北齋晚年30年間的各類作品包括水墨卷軸、版畫和稿件書籍等,冠名「巨浪之外」,因為這件作品經常出現在各式各樣的手提袋、餅乾罐及生活用品上,已成為代表亞洲藝術的經典圖像。
寶爾博物館館長Sean O’Harrow博士表示,爾灣博物館在董事長施劉秀枝及前館長Peter Keller 居中連繋下,自2008年與大英博物館建立合作關係,三度推出大英博物館著名的埃及文物展。在經歷疫情之後,很榮幸今年與大英博物館再續前緣,向美國民眾介紹代表亞洲藝術的葛飾北齋版畫及畫作。
寶爾博物館董事長施劉秀枝指出,葛飾北齋的作品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看到,也代表日本浮世繪藝術的顛峰,甚至對歐洲印象派的畫家莫內、梵谷都有啟發,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
大英博物館日本館館長Alfred Haft介紹說,《北齋:巨浪之外》展涵蓋了葛飾北齋從1791到1849年間(31歲到去世),各階段的經典作品,除了《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中的18幅版畫,還有花鳥、肖像、山川、瀑布、橋樑和鬼故事,以及持續出版60多年的《北齋漫畫》選作,創作形式包括黑白版畫、彩色版畫、扇面畫、卷軸畫、插畫和設計稿等。這些珍貴的藝術品,可以讓觀眾全面認識葛飾北齋的個人及職業生涯,以及他對藝術狂熱的投入與追求。
世人看「巨」畫 網路10.4億次點擊
《神奈川沖浪裡》是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創作的木刻版畫,出版於1831年至1833年間,是《富嶽三十六景》系列作品。此畫19世紀中葉或末期開始在歐洲市場流通時,立即讓莫內、梵谷等藝術家大為震撼。
據佳士得公佈Google數據:「維梅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在Google上有145萬人次造訪,梵谷的《向日葵》有553萬人次造訪,畢卡索的《格爾尼卡》有1,250萬人次造訪,而《蒙娜麗莎》則以1億2,900萬的人次造訪量擊敗它們。然而《神奈川沖浪裡》擁有10億4,000萬次的點擊率,所向披靡。」
此畫以富士山為背景,描繪了「神奈川沖」(即神奈川外海,現橫濱市神奈川區對出的海面上)的巨浪掀卷著漁船,船工們爲了生存而努力抗爭的圖像。
作品高25.7公分,寬37.9公分,是由大浪、三艘船以及背景富士山這三個要素構成,是葛飾北齋的代表作,也是舉世聞名的日本藝術作品。
該畫在葛飾北齋近70歲時創作,鷹爪般的浪花與日本琳派大師尾形光琳的《波濤圖》一脈相承,又受到西方現實主義藝術的啟發,採用線性透視中低地平線的手法以營造強烈的空間感,在印刷時,描繪的海浪使用了當時歐洲流行的顏料「普魯士藍」,描繪船隻的黃色和描繪天空的粉紅色則為植物染料。
世人看「巨」畫 動、靜結合具衝突感
在畫面中,滔天的巨浪就像一隻正在咆哮著的、帶有 「鷲爪」的水怪。 畫面定格在「水怪」縱身躍起的最高點,彷彿將以雷霆萬鈞之勢砸向三隻載有船員的小船。 而透過海浪的間隙,可見富士山佇立於遠處,白雪覆蓋在山頂上,平靜優雅。 儘管在驚濤駭浪襯托下的富士山顯得格外渺小,卻仍傲然屹立著,巋然不動。
近景的「動」與遠景的「靜」結合使畫面更具衝突感與表現力。 即使只看近景本身,從右向左,海浪從相對平緩的狀態不斷醞釀蓄勢變得愈發洶湧,幾乎要吞沒掉仍奮勇前衝的船隻。 一瞬間的定格畫面中蘊含著巨大的動勢,藝術張力不言而喻。 這幅作品成功地捕捉並展現了自然界的原始力量,其巧妙的幾何構圖及精準比例使人過目難忘。
該作品出版時印製了數千幅,但現存於世的估計僅有數百幅,部分收藏於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