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薄瓜瓜婚宴菜單含沙茶、桔醬 台女婿用醬料認識台灣

「一部未完成的電影」奪金馬最大獎 婁燁卻未現身

談藝/我與余英時夫婦的雞肫情誼

2023年聖誕節,我與兒孫探望他們的父親、爺爺比雷爾。(江青/提供)
2023年聖誕節,我與兒孫探望他們的父親、爺爺比雷爾。(江青/提供)

一晃眼距離著手寫《食中作樂》四年了,自從2020年3月羅馬歌劇院排演「圖蘭朵」叫停,拖著疲憊的身心由羅馬回到了斯德哥爾摩的家,因為兒子漢寧在斯德哥爾摩醫院急診室一線工作,而瑞典政府採取不設防舉措,使我每天在焦慮中度日如年,想到疫情這條看不到盡頭多災多難的路,只能冷靜下來面對困境向前走。首先要給兒子全家「加油」,絞盡腦汁做些可口又營養的食物支援三口之家。為了克服自己的惶惶不可終日,決定坐定下來、靜下心、埋下頭寫作。這一寫一發不可收拾,埋頭苦幹中居然在兩年之中出了三本書,這本《食中作樂》就是其一,想用「食」作避風港給自己舒壓。

2022年復排「圖蘭朵」,要招考舞蹈演員。疫情之後,人人急於找工作謀生。結果,只需要八人,一下子卻來了150多人,先驗健康證明,再驗核酸,合格了才能進考場。開排次日,2月24日驚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心驚膽顫之餘,我和艾未未不約而同地感歎:這版《圖蘭朵》究竟是什麼。

「命」?!兩年前因為新冠疫情,臨首演之前一周停擺,現在剛剛開始啟動,又遇上了硝煙戰亂;新冠疫情仍然在肆無忌憚的橫行霸道。戴著口罩排練苦不堪言,排練之餘所有的時間和注意力都在這場民不聊生殘酷的戰爭上,首演謝幕時烏克蘭女指揮Oksana Lyniv腰上纏綁了烏克蘭國旗上台,一抹藍黃令我肅然起敬,讚佩打不倒的英勇民族。

我的小孫女 逢六四出世

不料,現在又過去了兩年,疫情氾濫如影隨形,俄烏戰爭仍在繼續,又加上以哈之戰,各地烽火連綿不絕,造成死亡、流離失所、饑荒、失業、民不聊生……進入了風雨飄搖、世局動盪不安,令人感到悲涼、沮喪、鬱悶、堵得慌的年頭。

時間永不停步,冬去春來生生不息,我又多了位小孫女愛麗絲(Iris),2022年5月4日出生,我5月初由紐約到瑞典,不料兒媳分娩期再三後延,當我趕去兒子家陪伴三歲大的禮雅,兒子陪兒媳午夜上醫院,當天孩子誕生時,我的第一反應竟然是:怎麼生日會在如此堵心的「六四」? 想來這個刻骨銘心的日子使我絕不會錯過小孫女的生日。1989年傾盆大雨之下,母親、我、漢寧,祖孫三代曾為「六四」在紐約聲嘶力竭的抗議吶喊過,雨水混著淚水……我們三代會永遠記住這個日子,等愛麗絲長大,相信漢寧也會告訴女兒與她生日相關的「故事」,這樣一代代聲聲不絕傳下去生生不息。

然而,日子總是要一天天往下過,民以「食」為天。趁這個再版之際,承蒙同是舞蹈出身,懂吃、會喝、又善烹飪的好友作家嚴歌苓女士慨允寫序,給這本書加分、加油。也再次感謝食神老友蔡瀾題字,也希望讀者感到這本畫傳如他所說:「與眾不同」。鳴謝「香港天地圖書」在四年前神速的出版了此書,如今還慷慨協助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再版,而這也是「時報」在出版業不景氣的當下,自2021年起連續出版我寫的第三本書,在此誠摯感謝對我的鼓「舞」,我是舞者當然企盼可以繼續舞動下去。

採訪余英時 要求帶雞肫

這裡寫個和「食」緊密相關,幾乎是匪夷所思的風趣故事與眾分享。

2016年為慶祝「明報月刊」50周年,編輯知道我跟余英時、陳淑平伉儷相識,託付我給余先生做個專訪「中國必須回到文明的主流」。後來,感到很有必要將我所認識的余氏伉儷寫出來,讓讀者可以感受到他們「古道熱腸」發出來的人性光輝。

採訪前收到了淑平(Monica)的電話:「余先生對妳有個小小的請求,採訪時請妳帶樣東西過來。」然後就在電話中賣「關子」嘻嘻哈哈起來,他們夫婦從來沒有請求過我任何事,於是問:「帶什麼東西?」

「記得嗎?那年到妳家吃晚飯,前菜冷盤妳做了個冷菜,他念念不忘美味,所以希望妳做了帶過來。」我笑說:「多少年前啦,我哪裡記得當年的菜單?對余先生當然有求必應。」「呵—是鹽水雞肫……」我打斷Monica:「哈—是我的拿手菜,最簡單不過的要求,一定辦到。」

江青與Monica為余英時先生掃墓。(Tina攝影)
江青與Monica為余英時先生掃墓。(Tina攝影)

老好人一個 人情看很重

事情是這樣的,199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國家、社會、個人》史學泰斗余英時先生夫婦應邀出席。我邀他們來我家晚餐,主要目的可以讓朋友劉再復先生單獨跟余先生談申請「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研究經費一事。余先生是「基金會」主要推手,這是一個面向國際的學術獎助機構,以「純學術」定位,劉再復是大陸知名流亡學者,完全符合申請條件,這頓有「心機」的晚餐,後來有了成果,「基金會」的研究經費讓劉再復在科羅拉多大學東亞系(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擔任客座教授六年。

余英時先生是Monica口中的老好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情」向來看得很重,雖然他在世界知識文化界德高望重,得獎無數,但仍然帶著使命感的關懷文化、社會、時局,給我的印象他幾乎是有求必應,尤其是關懷流亡在外的知識人。

2021年8月1日,余先生在睡夢中辭世,按照他遺願低調處理身後事,將其安葬於普林斯頓大學附近的墓地,緊鄰父母的墓旁,然後淑平才向親友和學界透露余英時逝去的消息。我在瑞典獲得噩耗後,強制自己定下神從瑞典給Monica打電話,幾次都無人接聽,相信言語此時完全失去了作用也毫無意義,送上一盆花聊表心心念念。並寫「余思余念—悼余先生英時」:

不敢相信、不忍相信、其實是不願相信余先生英時遠行了!相信他走的安穩,在睡夢中行遠。相信現在余先生睡在那,父母在那,家在那,中國在那!更相信那個自由民主的歸宿地,原本是他畢生追尋的夢鄉!

余英時、陳淑平伉儷2017年贈給江青的合影照。(江青提供)
余英時、陳淑平伉儷2017年贈給江青的合影照。(江青提供)

余老好福氣 睡夢中離世

秋天回到紐約,好心的好朋友Tina開車送我去普林斯頓探望Monica,因為疫情我們戴著口罩在室外院子裡坐,Monica最感欣慰的是:余先生好福氣,在夢鄉中離去,完全沒有半點痛苦。知道余先生已經入土為安,我帶了一盆菊花和一大瓶余先生心儀的鹽水雞肫去掃墓。那天秋高氣爽,金色的陽光從從樹葉中投下,因為墓碑還在雕刻中,所以只有頭相和寫了名字的小紙牌置放在余先生墓地上,隔壁父母大人的墓碑上刻著余協中教授、尤亞賢夫人。我將花和瓶子恭敬的獻上:「余先生,來看你了…」哽咽住,怎麼都說不下去,看Monica眼眶濕漉漉的,我強忍住奪眶而出的淚水,怕惹她傷心。

第二天傍晚接到Monica電話:「江青,謝謝妳昨天來,知道嗎,你們走後,我昨天半夜又回了墓地。」

「出了什麼事嗎?」

「啊呀——半夜躺在床上睡不著,想吃妳的鹽水雞肫,所以開車回到墓地取回家,妳看我有多饞。」

我笑得喘不過氣「啊?!」被打斷。

「我今天白天又送回墓地給他吃了,只送兩個,其他放入冰箱,一次兩個慢慢吃。」

這事真太不可思議了。從此,只要我有機會去探望Monica,就一定會帶上余先生和她都愛吃的鹽水雞肫。

如今Monica年事已高,已經不開車了。她告訴我:「家裡供了余英時的照片,常常會把妳的鹽水雞肫供上,讓他跟我一起享用。」

寫至此希望讀者感到這個故事和此書不僅是「食」,而是一種生活、人生「態度」,感悟到面對人生悲情和逆境中,該如何樂觀、淡定地對待和珍惜自己的每一刻、每一天,學會苦中作樂也可以變成是食中作樂。

美味雞肫。(江青提供)
美味雞肫。(江青提供)

鹽水雞肫

食材:

雞肫500克、4-6瓣蒜粒、11/2茶匙花椒粒、3茶匙鹽、2 湯匙酒(用中國黃酒,外國Dry.sherry也可以替代)、1湯匙油、1/2茶匙雞精。

製法:

1、清理雞肫上的油、拉去筋和內壁的厚皮,用2茶匙鹽先抓一下雞肫,冷水沖洗時繼續抓捏,有黏液出來,洗淨後備用。

2、1200克清水放在鍋中蓋上鍋蓋煮滾,雞肫直接放入滾水中,水煮開後再等2分鐘,將雞肫和水倒入漏篩中,水漏掉後用冷水沖洗乾淨雞肫備用。

3、鍋在火上加熱,加入1湯匙油,先放入蒜,爆香變黃後,再加入花椒繼續煸炒半分鐘,然後倒入雞肫,倒入後不停翻炒約1分鐘,加入2湯匙酒、1茶匙鹽、1/2茶匙雞精,馬上蓋上鍋蓋,火調至中火,煮2-3分鐘後關火(不需要加水,雞肫會有汁出來),不開鍋蓋,讓雞肫悶在鍋中約15-20分鐘。

4、雞肫冷卻後放冰箱。吃前撿出蒜片、花椒粒,將爽脆雞肫切片(厚薄隨意)後放盤。

疫情 余英時 瑞典

上一則

移民專頁/申請工作許可證 遇2情況

下一則

移民專頁/國外申請EB-1A 可指定計畫居住州為工作場所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