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頭上戴的到腳上穿的 五樣旅行物品恐將因關稅漲價

美撤銷AI晶片出口三級管制計畫 用華為昇騰晶片都違規

紐約客談/清除遊民營地 治標不治本

聽新聞
test
0:00 /0:00

紐約市去年大規模清除遊民營地的行動引發廣泛討論。數據顯示,去年1月至9月間,市府動用1萬名員工、耗資350萬元拆除2300處營地,影響約3500名遊民,然而最終僅114人進入庇護所,無人獲得永久住所。

市府原本的算盤很簡單:拆掉帳篷,遊民就會乖乖去庇護所。但現實是,71%的營地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某些地方甚至被掃蕩近200次,遊民們像「春風吹又生的野草」,行動永遠比市府的清潔隊還快。

遊民不願進入庇護所的原因不難理解,許多庇護所設有嚴格規定,如宵禁、禁止攜帶個人物品,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對部分遊民而言,街頭反而比庇護所更能提供自主性與安全感。市府發言人雖表示將投入6億多元擴大安置計畫、新增900個床位,但問題是——床位有了,遊民願意躺嗎?

有市議員直言,若清除行動未能讓任何人獲得永久住所,便不應被視為成功,他們認為遊民問題的本質是「住房危機」,而非單純的「市容問題」。紐約市的高房價與租金已將低收入群體逼至邊緣,而庇護系統僅能提供暫時棲身,無法打破「無家可歸」的循環。

遊民倡導團體更指出,驅離行動往往加劇弱勢群體的困境,許多遊民在過程中失去僅有的財物,甚至與社會服務網絡斷聯,進一步陷入孤立。所以,這場驅逐行動看著熱鬧,實則治標不治本。

市府與其將數百萬元預算砸在反覆清除上,不如將資源投入興建更多可負擔住房,讓遊民有機會真正離開街頭生活。最重要的是,城市治理者必須改變心態——遊民不是需要被「清除」的市容污點,而是一群在住房危機中失去立足之地的市民,唯有正視問題本質,從「驅趕管理」轉向「安置協助」,才能真正解決這道城市難題。

遊民 庇護 紐約市

上一則

大紐約區成功大學校友會 團宴迎新春

下一則

布碌崙博物館取消隨喜付費 將依穿著支付票價

➤➤➤ 市政、民生、交通、安全、教育…關注大蘋果的熱門新聞,探討華人社區焦點話題,分享在地記者的觀察和看法,歡迎收聽「紐約客談」>>>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