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平凡美味——蛋料理
老伴的餐館有客人拿了自家雞下的蛋,要求廚房給做盤芙蓉蛋。芙蓉蛋,傳統的廣東菜,十九世紀由到美淘金和修築鐵路的華人所傳入。做法是雞蛋打散,拌入筍絲、蝦仁、叉燒、香菇等,煎熟。說白了,就是中式煎蛋捲。為了適應美國人的口味,這道菜百年來不斷調整,內中食材變了又變,少了筍絲、韭黃,多了豆芽、洋蔥,煎蛋也成了炸蛋,只為使蛋更香、更加蓬鬆。
我第一次吃芙蓉蛋是二十幾年前在康乃狄克州。那天晚上一夥朋友決定叫中餐外賣,主人家地處偏遠小鎮,方圓十里之內只有一家中餐館。那晚都吃了什麼菜,不記得了,其中就一樣芙蓉蛋,讓我大開眼界。只見一塊塊不起眼的上了棕黃醬汁、類似蛋餅的團坨塞滿了外賣盒。「什麼東西啊?」我問。「Egg Foo Yong, 芙蓉蛋。」朋友不經意地回答。芙蓉蛋?芙蓉乃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初夏剛開放的荷花清新自然,可眼前的一坨油炸土黃塊和我腦裡的荷花怎麼都對不上號,白白浪費了詩意盎然的菜名。我夾了一筷子送入嘴中,外脆內鬆,舌尖搗鼓裹著蛋香的肉丁,很有層次感,怪不得能驚艷老美。「這菜還有另外一種吃法,」朋友說,「今天晚上吃不完,明天中午把它夾在兩片麵包中,加上醃瓜、洋蔥、生菜,抹些美乃滋,就是St. Paul Sandwich了,好吃得很。聽說是1940年間密蘇里州一家中餐廳的老闆Steven Yuen為了迎合老美的口味發明的。」聽得我垂涎三尺,默想那三明治美妙的滋味。
老伴對芙蓉蛋嗤之以鼻,覺得這是個只有老外才會點的菜。他喜歡用農場的新鮮蛋煎兩個荷包蛋,乘一盤飯,配上洋火腿,一邊津津有味地開吃,一邊說他七○年初在香港上學時中午衝下山吃碟頭飯的事。學校位於中環,午飯只有四十五分鐘,常常一打下課鈴,就和幾個同學快步到離校十五分鐘遠的政府合署飯堂買碟頭飯,兩到三塊港元一碟,囫圇吞棗地吃完,再衝回學校上課。吃得最多的就是火腿蛋飯和窩蛋免治牛肉飯。洋火腿煎得香噴噴的,荷包蛋是流心的,邊緣酥脆,攤在熱騰騰的飯上。如果是牛肉飯,那麼油亮亮的醬汁搭個生雞蛋和飯拌勻了吃。「那些碟頭飯啊,要多好吃有多好吃,學校食堂的菜哪裡能比!」老伴說。難怪他和同學們寧願老遠地跑去金鐘道吃。
我吃荷包蛋喜歡吃「over easy」,就是雙面煎。記得小時候在台灣,母親要上班,晚餐桌上就常有雙面煎荷包蛋,灑上醬油和蔥花,吃時將蛋黃戳破了和醬汁配飯,特香。荷包蛋還有一款叫「太陽蛋」(sunny-side-up)。光聽菜名,就覺得既溫暖又窩心。想想每天晨起可以在自家廚房和個小太陽面對面,整室陽光明媚,多有朝氣。
談食蛋,不能不說說番茄炒蛋。這道人盡皆知的料理,是家庭主廚的救星。在想不出晚飯該吃些什麼或者時間緊迫的時候,如果手邊有番茄,可以立馬獻上這道菜,而且還不容易炒壞,步驟簡單,可隨各人口味加減食材。愛吃蛋的可以多放蛋,愛吃番茄的可以多放番茄。南方人習慣放糖,北方人習慣放鹽,還有人放胡椒、香油、料酒、番茄醬,甚至醬油和大蒜,但看掌勺人的功夫。
番茄炒蛋還是道最上鏡頭的菜。我這裡說的上鏡頭不是指那些橘紅鮮黃、漂亮俊俏的番茄炒蛋影像,而是指每次國產連續劇中其出現的頻率。爸爸給女兒做飯,媽媽給兒子做便當,戀人給心愛人做菜、一家人圍桌用餐、朋友小吃店聚餐、軍警食堂開飯,凡有吃戲時,番茄炒蛋是最佳代表菜色。想來是因其色彩鮮艷,容易入鏡,材料又便宜易得的關係。
其實蛋香最足的是白煮蛋。小時候鬧肚子,母親只給吃「白烏蛋」配稀飯。烏(wu),煮的意思,是江浙方言。「白烏蛋」就是白煮蛋。照理,無油無料的食品嘗起來該遠不及煎、炒、炸之物,錯了。小鍋裡放冷水,蛋連殼入鍋,水滾後煮六至七分鐘,一個鮮嫩的白煮蛋就完成了。或點少少醬油,或灑點胡椒,或什麼調味料都不用,一口咬下,滿嘴蛋香。許是從小被教慣了,現在食慾不振時,就會給自己來個白煮蛋。
白煮蛋還有個好處,可以變著花樣吃。茶葉蛋、滷蛋、魔鬼蛋、金錢蛋、虎皮蛋、蘇格蘭蛋、培根包蛋、雞蛋沙拉、蛋片炒椒蒜,皆是白煮蛋的第二代。一只蛋可以如此延伸擴展,可算得上蛋界之無名英雄。
說了這麼多餐桌上的蛋料理,不能漏談了雞蛋在甜品中所扮舉足輕重之角色。且不說西點如蛋糕、餅乾、布丁離不開蛋,港式的蛋仔、蛋撻更是讓雞蛋展示魅力的最好地盤。蛋仔是街頭小吃,外酥脆,內鬆軟,老少咸宜。剛出爐的蛋仔金黃香醇,蛋味濃郁,吃在嘴中,甜而不膩,是可隨時來一份的點心。蛋撻,外皮層薄酥軟,撻心細綿滑嫩,蛋氣和奶香讓人垂涎三尺,也難怪它會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蔣勳有一篇談蔬食的散文,提到:「能把平凡日常做好的料理,平凡日常,也才是天長地久。」蛋,如此普通且不起眼的食材,卻能長長久久地在飲食界變化萬端地成為道道美味蛋料理,這不就是平凡日常中的天長地久?(寄自麻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