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餐館長大 華裔作家陳國材、吳雅英談珍貴記憶

特派員黃惠玲/芝加哥報導

回憶錄「我學到的一切,都來自中餐館」(Everything I Learned, I Learned in a Chinese Restaurant:A Memoir)的作者陳國材(Curtis Chin)及芝加哥美食評論家吳雅英(Monica Eng)兩位都在中餐館長大的作家,在華埠一場座談中表示,中餐廳不僅是兩人的珍貴記憶,更從中感受到中餐館是社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兩人及與會者也談到目前傳統中餐館正面臨大型連鎖化、租金飆漲的挑戰。

吳雅英(左)、陳國材(右)均在開中餐館的家族中長大。(特派員黃惠玲/攝影)

陳國材成長於70、80年代的底特律,自小在家族經營的鐘氏廣東餐館(Chung's Cantonese Cuisine)長大,他說,爸媽時常鼓勵孩子跟餐館的客人說話,「餐館就是對孩子最好的訓練,父親會鼓勵我們去跟客人問問題,讓我們從小就不害怕提問。」

餐館的生活讓他獲益匪淺,也讓他著手記錄過往,「希望下一代知道我們如何參與過歷史」。

吳雅英在芝城多個主流媒體擔任美食評論家,她的著作「芝加哥製造」(Made in Chicago)記載了芝城30處「家鄉味」餐廳,是許多饕客的美食寶典,她跟陳國材一樣,從小就在從事餐廳業的家族長大,對於中餐館更有獨特的感情。

陳國材跟吳雅英都一致表示,深入社區的中餐館所扮演的角色,已經不是只有提供味蕾享受那麼單一,而是「成了社區的一部分」,更是許多人生命中的寶貴記憶。

伊州首位華裔州眾議員馬靜儀也出席了座談,她提到自己的父母也是從事糕餅店、外賣的餐飲業,她小時候就會幫爸媽看店,也從中學習到與人溝通的技巧,「這些都對我後來的民代工作幫助很大。」

這場活動吸引了滿場的書迷跟關切中餐發展的民眾參與,在提到中餐館現況及未來發展時,華埠更好團結聯盟主任陳本恩說,根據她的觀察,近年不論南北華埠都面臨租金高漲的問題,此外,隨著老一輩的中餐業者退休,大連鎖餐廳集團以強大財力入駐原來的傳統餐館,新的經營趨勢以及日益單一的連鎖火鍋店、奶茶店,逐漸成為華埠新樣貌,這些都相當值得關注。

吳雅英(左三)、陳國材(右二)的座談,吸引馬靜儀(右一)、陳本恩(左二)參與。(特派員黃惠玲/攝影)
陳國材為出席者介紹基本中餐菜餚。(特派員黃惠玲/攝影)
在伊州政府工作的湯信儀(左)是陳國材(右)的書迷。(特派員黃惠玲/攝影)

如何保留傳統,引進新資金及經營模式,讓華埠能夠成功融合新舊中餐優勢,打下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也是當天出席者熱中討論的議題。

中餐館 華埠 租金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