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熟製程晶片 恐將產能過剩
世界各國仍以中國將過剩產能出口為由,對中國商品施加徵關稅的措施。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副所長吳佳勳提醒,對台灣而言,中國大陸成熟製程晶片則可能是尚未發生但可能即將進入產能過剩的產業,同時由於兩岸地緣相近,大量中國製品的外溢輸出,可能直接衝擊台灣的產業發展。
高盛近期研究了占中國經濟成長近四分之一的七個製造業部門,包括太陽能組件、鋼鐵和空調等。「在這七個行業,大陸有五個行業的產能高於全球總需求。」
高盛分析師指出,中國製造業在多個行業的產量超過了全球的消化能力。雖然包括鋰電池和太陽能組件在內的一些行業可能會逐步減產,但電動車和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狀況可能會持續。這些問題引起了許多其他大型經濟體的不滿和反彈。
高盛報告稱,目前中國的太陽能組件產能相當於全球需求的200%,鋰電池產能約相當於全球需求的150%。自2023年初以來,供應過剩已導致相關產品價格下跌多達55%,降低了投資吸引力。
高盛認為,雖然太陽能部件和鋰電池行業的轉捩點將到來,但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要達到供需平衡還需要再多兩到三年的時間。
面對中國產能過剩,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認為,台灣需要採多管齊下的應對策略,提醒台商適度分散市場布局。
劉孟俊認為,台灣更應持續強化在半導體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鞏固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此外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前瞻性技術創新。以及深化與歐美日等民主國家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共同因應中國新質生產力等科技競爭帶來的挑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