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擁35兆房屋淨值 卻感覺「手頭更緊」

華爾街日報(WSJ)分析,股市下跌之際,房屋淨值(home equity)持續上漲,對於擁有房屋的民眾來說更顯重要;根據統計,美國人總共持有35兆元房屋淨值,但要付出的代價則包括房地產稅(property taxes)愈來愈高、借款面臨更多限制。
2021年,薩瓦吉(Rocco Savage)與弗羅瑞斯(Nikole Flores)花了87萬5000元,在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海岸(Miami Shores)買下一棟1800平方呎住家,後來加蓋游泳池、涼亭。隨著房地產市場欣欣向榮,如今房子市價已漲至大約135萬元。
扣除房貸之後,薩瓦吉住家的房屋淨值為52萬5000元,但自從買下房子之後,地稅漲幅迄今已超過50%,每年要繳地稅將近2萬1000元。地稅的高負擔導致他們盡量刪減可支配支出(discretionary spending)。
薩瓦吉表示:「如果地稅繼續漲,即使房貸繳清,感覺卻像是在租房子似的。」
報導指出,美國人目前面臨著一種奇特的矛盾現象:房屋明明累積了35兆元的財富,許多人卻因為房子而感覺手頭更緊。
從2020年初期以來,房屋淨值成長將近80%,主要原因是房價大幅上漲。不過,房屋淨值高代表著各種開銷負擔相對較高,例如地稅。擁有大量房屋淨值可能會降低學生申請大學財務補助時能獲得的金額。另外,要將房屋淨值變現頗為困難,高利率、高房價導致房屋銷售趨緩,若賣房子要繳可觀的資本利得稅(capital-gains tax),則讓某些民眾寧願繼續持有房產。
川普總統祭出關稅措施引起市場動盪,各界擔心通膨惡化、經濟恐將陷入衰退,愈來愈多持有房屋民眾可能考慮動用房屋淨值。然而,高利率、借款標準趨於嚴格則是實際層面的挑戰。
房價開始降溫,特別是最近幾年漲幅最大的某些地區,如此一來雖然會讓房產稅跟著降低,卻讓美國民眾面臨房屋財富還沒動用就已縮水的窘境。
好幾個世代以來,擁有房屋向來被視為通往富裕的可靠途徑,但這個承諾如今恐怕難以維持。想盡辦法終於一圓購屋夢想的許多民眾,發現擁有房子之後並未帶來原本期盼的財務回報,許多屋主依然覺得財務不安。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