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海龜群聚地 逾半地區「龜們」增加了

全球多數地方的瀕危海龜,都出現數目增加的跡象;杜克大學生態學家皮姆(Stuart Pimm)表示,總體而言,海龜復育有成是物種保育成功的故事之一。
17日發表在「瀕危物種研究」期刊的調查報告顯示,科學家根據全球48種海龜群聚地的汙染、海岸開發、氣候變化以及遭獵捕情況,發現超過一半地方,不利海龜繁衍滋長的因素已經減少。
在這大趨勢下,也有例外,例如,大西洋海龜比太平洋海龜更可能增加,革龜(leatherback turtles)復育的情況,不如其他種類的海龜。

全球革龜都被視為最瀕臨滅絕的龜種,自然保育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說,許多地方的革龜尤其可能滅絕。
科羅拉多生態平衡館野生物種生態學家華勒斯(Bryan Wallace)是本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他說,團隊觀察的七大革龜生長環境,都面臨高度風險。
革龜以善於長途跋涉著稱,是海洋生物當中長距離移民冠軍,單程可泳渡3700哩(5955公里);旅途漫長,沿途難免遭遇奇特的風險。
團隊說,被視為瀕危的綠龜,雖然仍未脫險境,在全世界許多地方已有數量增加的跡象。共同作者厄禮(Michelle María Early Capistrán)說,美國、墨西哥多處綠龜生長的海岸,禁止商業捕捉,任其自然發展之後,現在繁衍得很好。厄禮是史丹福大學研究員,常到這兩國綠龜繁衍地現場考察。
海龜1973年列為「美國瀕危物種法」保護對象以來,就受到法律保護;墨西哥1990年起禁止捕捉任何品種的海龜。不過,她說,也要等過了幾十年,加上海龜築巢海灘的保護和減少捕魚意外撈起的努力,才看出總數恢復、增加的趨勢。
華勒斯說,意外落入捕漁網,仍是全球海龜所面臨的一大威脅,雖然新科技有助饒牠們一命,也要漁業界願意採納、執行,才有效。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