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服務業重要出口 川普對等關稅數學漏算

華爾街日報(WSJ)10日報導,貿易戰導致美國企業的海外風險提高,外國消費者可能拒買美國品牌。哥倫比亞大學經濟教授魏斯坦(David Weinstein)分析,川普總統第一任內美中關係緊張,在中國經營事業的美國服務業公司因此受害,「一旦製造了敵意,東西就很難賣出去」。
雖然美國向外國購買的商品比出口來得多,但服務業的狀況卻剛好相反,美國服務業提供項目包羅萬象,從影音串流訂閱到金融諮詢都包括在內。報導指出,川普的關稅數學計算漏掉美國服務業的出口,但服務業還是被捲進關稅引發的貿易戰,不可能置身事外。
各國要對服務項目收取關稅並不容易,但可以對美國企業徵稅、或者開罰、勒令停業。歐盟先前就考慮對美國大型科技公司採取行動,做為對川普全面開徵關稅的回應;川普得罪外國消費者,也讓美國服務出口面臨風險,許多外國消費者可能因此選擇避開美國的銀行、資產管理公司與其他美國企業。川普極端貿易改革措施引起市場動盪,經濟走下坡之際,市場需求量降低,對美國服務產業也沒好處。
數十年來,美國與世界各國出現一種默契:其他國家把汽車、手機、衣服、食品賣到美國,美國則賣給其他國家債券、軟體、管理諮詢顧問服務。
美國進口越來越多商品、本土製造廠紛紛關門,貿易赤字在2024年創1.21兆元歷史新高。然而,在相同期間,美國服務業盈餘在2024年卻成長到2950億元。
隨著美國財力變得雄厚,服務業逐漸主導美國經濟,對美國經濟影響最深的不再是福特汽車(Ford Motor)、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而是微軟公司(Microsoft)、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與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等。電腦軟體、金融商品成了美國最重要的出口,對某些規模最大的美國服務企業來說,外國市場的重要性如今已超過美國本土市場。
如今歐盟領導人則透露打算拿美國科技企業做為報復對象,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上周在歐洲議會演講時說:「歐洲手裡有很多牌,包括貿易,還有規模跟我們市場差不多大的科技產業。」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