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戰 從強硬出招到戰略暫緩 5大貿易目標是否達陣?

美國總統川普2日拋出重大關稅計畫,震撼全球經濟秩序,並可能徹底改寫美國與盟友間長期建立的貿易關係,隨後又於9日宣布暫緩對大多數國家的高額關稅措施90天,並將重心放在對中國的貿易施壓。這項政策轉彎,對川普原本誓言重塑全球貿易秩序的宏圖影響幾何?川普又是否離他的目標更近了?BBC整理其5大貿易目標進展:
爭取更有利的貿易協議
川普說:「數十年來,我們的國家被各國敵友洗劫一空。」
川普原始的貿易計畫力道十足,擬對所有國家(甚至包含一些無人居住的島嶼)一律課徵10%的基礎關稅,對他點名的60個「最惡劣國家」則加徵「對等報復關稅」,使全球盟友與對手無不警覺,擔憂經濟將遭重創。
白宮迅速宣稱川普接到「超過75位」世界領袖來電,表達願意讓步與協商,財政部長貝森特亦證實此說。雖然政府未公布具體名單,但已證實與南韓、日本等國展開談判。
重點觀察: 美國的貿易夥伴有90天與川普達成協議,時間緊迫。儘管協商仍在初期,已有國家釋出善意,顯示川普的談判策略確實在某種程度上產生壓力與效果。
振興美國工業
川普說:「工作機會與工廠將重新湧入美國……我們將讓國內工業基礎全面加速。」
川普一貫主張,關稅是重建美國製造業的關鍵手段,能保護本土產業免受不公平外來競爭。不過,儘管現有工廠可能短期內擴大產能,若要企業真正「回流」、重啟生產線並投資新廠房,前提是需要有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然而,川普近期一連串「忽上忽下」的關稅政策,恰恰造成政策的不確定性。今天可能保護汽車與鋼鐵業,明天則轉向高科技電子產業,使企業難以制定長期投資計畫。
重點觀察: 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使得美國與海外企業更傾向觀望,不敢貿然投入巨額資本。除非川普能提供明確、穩定的產業支持藍圖,否則「製造業復興」的願景仍難實現。
抗衡中國貿易霸權
川普說:「我非常尊敬中國國家主席習主席,但他們一直在嚴重占我們便宜。」
在宣布關稅暫緩後,白宮官員迅速澄清:這項轉變並非軟弱,而是為了集中火力對付「真正的壞蛋」──中國。貝森特直言:「中國是美國貿易問題的最大來源,也是全球的問題。」
若說川普是想與中國來場意志力對決,那現在雙方的角力已正式展開,儘管總統與幕僚暗示仍在尋找「體面下台階」。川普9日將貿易失衡歸咎於過去美國領導人,而非中國;白宮發言人李維特更表示,若中國願意談判,總統會展現「極高的寬容度」。
重點觀察: 挑戰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軍事強權,無疑風險極高。更何況過程中,美國可能已疏遠在這場對抗中最需要的盟友。
提升關稅收益
川普說:「現在輪到我們繁榮,我們將用數兆美元減稅、還債,一切會迅速實現。」
在競選期間,川普一再強調關稅將帶來巨額收入,可用以彌補預算赤字、實施減稅、甚至支持政府新方案。根據無黨派機構稅務基金會(Tax Foundation)估算,若實施10%通用關稅,美國未來10年可進帳2兆美元。
作為比較,國會最近通過的預算藍圖中所包含的減稅方案,預計在10年間花費約5兆美元。
重點觀察: 若川普堅持目前的基礎關稅,加上針對特定進口品與中國的額外稅收,政府確實將在短期內看到收入增加。但一旦消費者轉向國內產品,這筆收入恐怕會迅速縮水。
降低美國消費者物價
川普說:「國內生產將促進競爭,最終為消費者帶來更低物價。這將是美國的黃金時代。」
雖然外界對川普發動貿易戰的真正動機仍眾說紛紜,川普自己最常提到的理由就是:讓美國民眾的生活成本下降。他堅稱關稅將刺激國內競爭、壓低價格。
儘管川普宣布關稅政策後,能源價格一度下跌,但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這與全球經濟衰退風險上升有關,而非關稅本身帶來的好處。
實際上,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關稅會提高進口價格,並隨著競爭減少進一步推升國產品價格。稅務基金會估算,若實施10%通用關稅,美國家庭每年平均將增加1253美元支出,且影響最大的是低收入戶。
重點觀察: 物價上漲與川普「讓人民得利」的目標背道而馳,也可能對其個人聲望與共和黨選情構成重大隱憂。
整體來說,川普5大目標之中,除了短期內增加政府收入具體可見,其餘仍充滿挑戰與變數。
▼收聽一洲焦點播客版(Podcast):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