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頻道

* 拖拉類別可自訂排序
恢復預設 確定
設定
快訊

歐巴馬大女兒「拋棄姓氏」闖電影圈 父親也無奈:想幫忙都難

「經濟學人」表態挺賀:投給川普是拿經濟、法治和國際和平豪賭

憂心中國未來幾年攻台 美強化印太軍備後勤

去年8月美澳「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軍演後,包括約330台車輛和拖車,以及130個貨櫃,都留在澳洲東南部的班迪亞達。圖為參與軍演的B-2轟炸機。(路透)
去年8月美澳「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軍演後,包括約330台車輛和拖車,以及130個貨櫃,都留在澳洲東南部的班迪亞達。圖為參與軍演的B-2轟炸機。(路透)

美國和澳洲軍隊去年夏天舉行兩棲登陸、地面戰鬥和空中作戰演習時,華府及盟邦強化防禦合作以對抗中國日益增長軍事野心的消息,為媒體關注。

但對於準備因應台海潛在衝突的美國戰爭策畫者來說,備受注目的「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演習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重要性。

路透31日引述美國官員說,去年8月上述演習結束後,他們協助設立新的軍備庫存留在澳洲。

美國及盟邦日益憂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在未來幾年命令軍隊攻占台灣。因此,美國軍方仔細檢視本身的戰備程度,力圖在後勤補給這塊重要的領域迎頭趕上。

軍方表示,「護身軍刀」演習的軍事裝備包括約330台車輛和拖車,以及130個貨櫃,都留在澳洲東南部的班迪亞達(Bandiana)。

軍備可供應3後勤連

這批之前未曾被媒體披露的軍備數量足以供應約三個後勤連,以及至少500名官兵,著眼於確保運補可送達作戰人員手中。這些是未來演習、天災或戰爭所需的裝備。

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佛林(Charles Flynn)受訪說,「我們期望這種安排會愈來愈多。」他還說:「我們已經跟區域內一些其他國家達成協議進行類似的行動」。

路透訪談20餘位現任或前任美國官員後發現,在任何潛在的台灣衝突中,美軍於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後勤是美國最大弱點之一。兵棋推演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可能會試圖轟炸航空燃油補給或加油船,削弱美國空中和海上戰力,無須跟全副武裝的戰機作戰,或擊沉美軍的水面艦隊。

官員說,美國試圖將他們的軍事後勤補給中心擴及到整個地區,其中包含位於澳洲的倉庫。

美軍將更機動和分散

五角大廈回應上述報導表示,國防部正在跟盟軍合作,要讓美軍更為機動和分散。

但批評人士指出,華府的網路仍過於集中,政府未投入足夠的資金,或強調朝這方面努力的迫切性。

美國軍事後勤部門美國運輸司令部(U.S. Transportation Command)先前成功把超過6億6000萬磅的軍備,和200多萬枚砲彈運交跟俄羅斯作戰的烏克蘭。

官員和專家也坦承,支援距離中國沿海約100哩的台灣將更加困難。

美國尚未正式表態一旦中國犯台,美國就會介入,但拜登總統數度表示,會在北京動武時出兵保衛台灣。

習近平已下令中國解放軍2027年之前要有武力奪台的能力。但不少專家認為此舉是為了激勵軍隊,而非侵台時間表。

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國高階軍事官員說道,彈藥供應是印太地區的首要之務,其次為燃料、糧食和軍備零件備品。

這名官員表示:「如果彈藥告罄,將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他提到,針對台灣的緊急應變方案已在規畫中。

美國官員警告說,在重大衝突中,美國海軍艦艇可能會很快失去飛彈防禦能力。

去年4月美國國會進行的台海衝突兵棋推演中,中國準備對台灣展開兩棲攻擊,且對美軍在該地區的基地進行大規模空中和飛彈攻擊,包括位於日本沖繩的美國海軍基地,以及位在東京西部的橫田空軍基地。

去年8月美澳「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軍演後,包括約330台車...
去年8月美澳「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軍演後,包括約330台車輛和拖車,以及130個貨櫃,都留在澳洲東南部的班迪亞達。圖為兩國軍方高層出席軍演開幕式。(美聯社)

後勤恐被襲擊敲警鐘

負責兵推的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研究員瓦瑟(Becca Wasser)指出,襲擊美軍後勤、加油船和空中加油機的潛在衝擊,對不少國會議員來說是「警鐘」。

瓦瑟還說:「中國將刻意鎖定部分後勤中樞,讓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行動無以為繼。」

為了防堵這個漏洞,美軍考慮在澳洲等較為安全的地點存放裝備,甚至擴大跟菲律賓、日本以及其他太平洋國家的合作。

去年8月美澳「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軍演後,包括約330台車...
去年8月美澳「護身軍刀」(Talisman Sabre)軍演後,包括約330台車輛和拖車,以及130個貨櫃,都留在澳洲東南部的班迪亞達。圖為兩國軍方高層出席軍演開幕式。(美聯社)

澳洲 華府 習近平

上一則

川普遭控誹謗出庭作證 3分鐘就結束、還違規遭法官訓斥

下一則

川普料提憲法豁免權 恢復列名科州選票 最高院審理焦點

超人氣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