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政策的背後謀略
川普的新關稅政策原訂9日實施,但他當天又急轉彎宣布暫停徵收對等關稅90天,此期間降低至普遍關稅10%,但中國加碼至125%。
關稅政策影響深遠,可比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球往自由經濟全球化的方向前進;80年後的今天,則是逆全球化與保護主義興起;不過相同之處則在於,全球化由美國推動,現在的逆全球化也由美國主導。
當時的全球化,是對30年代大蕭條的反省,也是基於對自由經濟的信念,認定經濟愈開放,關稅愈低,所有人皆蒙其利,美國雖犧牲自己開放市場,但也享受全球化的福利。
但川普總統此刻為何決定高舉關稅與逆全球化,有幾種解釋,其一是,關稅將是美國政府最大的財源,甚至可以替代所得稅,這雖是19世紀的觀念,川普卻深信不已;其次是,關稅可以逼企業回到美國投資生產,美國變回生產大國,也讓在鐵鏽帶的選民,可以有工作機會;其三則是,關稅逼各國在面臨美國壓力下取消現有的貿易壁壘,以建立一個完全自由貿易的世界,這是馬斯克與其他科技人士所夢想的,沒有國界與關稅的世界。
這些解釋也許部分說得通,但是彼此又相互矛盾;原本華爾街認為,川普應會採取小步走逐漸推行關稅,防備通貨膨脹。可是這個期待是落空的,因為川普好大喜功,他要一次到位,關稅政策不僅激烈,幅度又大,現在可能引發通膨與經濟萎縮的雙重危機。
關稅其實是用來逼對方談判的工具,財政部長貝森特就曾表示:「關稅之槍總是上膛並擺在桌面上,但很少開火」。各國的確爭相掛號排隊,等著要與美國談,足以證明關稅收到了效果;但川普卻想將關稅另有他用,8日華爾街一度傳出要暫停關稅實施90天,白宮當天立即否認。但今天也的確宣布暫停徵收對等關稅90天。
川普關稅政策的背後有兩個謀略,其一是關稅現在不僅僅是手段,更是彌補財政赤字的稅款;美國政府今年必須為到期國債再融資9.2兆元,其中約6.5兆美元將於6月到期,2024財政年度美國國債的利息成本更超過1兆元。
各國急著要與美國談,可是川普8日表示,不需要急著談,大讚關稅讓美國「發大財」,每日可進帳20億元,國家很快會再次富裕。這代表川普的關稅計畫其實不是真的要平衡逆差,或是替中西部選民增加工作機會,真正目的在「薅羊毛」,從各國身上抽稅,抽到美國可望解決財政危機為止。有了關稅這筆「意外之財」,可讓川普在明年11月期中選舉之前,實現減稅承諾,以及減少美國國債的雙重目的。
其二則是,關稅政策是鑲嵌在更大的一個背後謀略中,就是美國要重新調整其與全球經濟關係的總體計畫。這個計畫是由財政部長貝森特與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倫共同設計的,米倫去年11月發布的報告「重組全球貿易體系重構指南」中透露了可能採取的重組全球貿易體系的方案,包括關稅戰略、貨幣政策及其對金融市場的潛在影響,其中提出了「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的概念。
海湖莊園協議這個模式,與1985年的廣場協議,如出一轍,都是要一舉減輕美國的海外負債,重新調整世界貿易金融秩序。協定的核心部分,米倫認為可以通過協議,要求其他國家貨幣升值,這可讓美國產品更有競爭力,迫使外國企業生產到美國,並通過將其他國家持有的短期美債轉化為長期無息債券,來減輕美國的利息支出壓力,其他國家若不願意,「海湖莊園協議」中建議,美國就必須重新考慮對其安全承諾,換句話說,不再置其於美國軍事保護傘之下。
川普8日公開表示,世界各國都希望與美國達成協議,而美國政府在談判中將提出其他未被貿易、關稅涵蓋的議題,一併納入協商,「一站式購物(one stop shopping)是美好又有效率的過程」,這似乎在暗示,通過雙邊協商,一舉要達到美國所期待的新架構,是否如此,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