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台社區支持 減少高齡者孤立
高雄市近日發生的分屍命案震驚社會,72歲張姓老翁涉嫌殺害並肢解71歲趙姓老婦,更在住處發現多組不同女性DNA血證,使這起案件從單一凶殺案升級為可能的連續殺人事件。這不僅顯示凶嫌泯滅人性的殘忍,也反映出當代社會高齡犯罪與社區安全的隱憂。
長久以來,社會普遍認為老年人較不容易涉及犯罪,然而近年來高齡犯罪率逐步上升,顯示高齡犯罪已非個案,而是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
高齡者犯罪因素來自:一、社會孤立與心理失衡:孤獨是高齡犯罪的重要推手。愈來愈多的高齡者因喪偶、子女疏離或經濟困難,逐漸陷入社會邊緣,內心壓抑無處宣洩,而演變為極端行為。二、經濟壓力與生存困境:高齡者退休後若無足夠的經濟支持,可能因貧困導致犯罪。三、心理疾病與認知退化:某些老年心理或精神疾病可能導致行為失控。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某些老年患者可能因為認知功能退化而變得具攻擊性,甚至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
高齡犯罪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包括一、破壞社會信任:高齡犯罪的增加,使得鄰里之間的信任感降低,長者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慈祥長輩」,而可能是潛在威脅。二、增加社會成本,司法與監獄系統本就負擔沉重,當高齡犯罪者增加,政府須投入更多資源來進行矯正與安置,導致社會成本上升。三、影響家庭結構,當長者犯罪,家屬往往成為受害者之一,無論是心理創傷、社會標籤,或經濟上的壓力,都可能導致家庭破裂。
高齡犯罪與社區安全的問題不能被忽視,在社區安全與犯罪防治的對策方面,首先應強化社區關懷機制,幫助高齡者減少孤立,降低其心理壓力,進而降低犯罪風險。其次要提升社區警覺性與預警機制,社區應發展守望相助制度,透過巡邏與定期關懷訪視,防範潛在危機。再來應加強高齡犯罪矯正與預防教育,監獄與社會福利機構應推動高齡者犯罪矯正計畫,提供心理輔導與法律教育。最後是加強科技監控,社區可透過智慧監控系統及時發現異常行為,讓犯罪無所遁形,藉此嚇阻、消滅犯罪於無形。
高雄這起駭人聽聞的分屍命案提醒我們,社會必須關注高齡者的心理健康、社會關懷與犯罪預防。唯有透過完善的社區支持、有效的警覺機制與適當的法律制度,才能打造一個更安全、和諧的社會。我們不能讓高齡者成為犯罪的受害者或加害者,應共同努力確保安全與人性的光輝。
(本文取自2月10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大學兼任講師)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