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否取代人類?答案在「靈魂」
最近某中國公司發布一AI程式,使NVIDIA股價重挫,但令我震驚的是它可創作京劇劇本。ChatGPT上市後,就一直有人討論AI是否會取代人類。AI真的如此萬能?
AI愈來愈進步,可以回答問題、翻譯、寫作、生成圖片等,寫出來的文字也有模有樣,例如叫它寫一句金庸武俠風格文字,它寫出的是:「劍光如虹,寒氣逼人,江湖上無數英雄好漢,卻總有那麼一人,孤獨如月,冷眼看盡繁華與衰敗。」又如那篇AI寫的京劇劇本,有丑角唱詞如「怎見得無為勝有為?空談怎敵金鍊錘」!不僅包括角色行當,有唱詞、有押韻,還有「曲牌」。
AI的長處在於下指令後,可以快速處理大量資料,並整理搜尋結果。不過這也是它的缺點,網路資料本就不盡正確,AI又會自己補上一些資料,會有被誤導之虞。另外,對於較小眾、網路上資訊不足的事物,它會自己編造資訊。例如我之前曾突發其想問ChatGPT京劇名旦郭小莊的發展,結果它回答「他『可能』在學校裡展現出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各種活動的熱情,這『可能』是音樂、藝術、運動或其他興趣。他『可能』參加學校課外活動,並展示出領導能力或創造力」。只寫出一個「可能」的故事,卻跟郭小莊的關係不大。
AI即便有優秀的數據處理、資料整合功能及模仿能力,但它終究沒有體驗過人類的經歷、情感與思想,不能領會某些事物對人類的意義。就算它可以寫出灰心挫敗的句子,卻沒有經歷過人生谷底的痛;雖然它能興逝水東流之嘆,卻不理解時間的流動;縱使它能寫京劇劇本、模仿金庸寫作風格,但它不會投入心魂創作、不會因角色的遭遇而感動流淚,更不用說它只能「模仿」,無法因為創意而創新。可見人類存在的價值,在於我們「活著」、「有靈魂」,總是能夠有驚喜發生。
毋庸置疑,AI可以高效率的工作,人類可以將AI當成輔助幫手和工具,讓人類更專注於激發創作、討論互動、熱血參與等等需要「溫度」來完成的事物。希望在未來人類能善用AI,而不是喪失能力後被AI取代。
(本文取自3月11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高中生)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