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中華民國台灣
今天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紀念日,多少人記得這個日子,記得孫中山對中華民國的貢獻與影響?台北有國父紀念館,未必知道國父是誰。
孫中山創建了民主體制的現代國家、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終結2000多年君主專制的「帝」國,締造民族、民權、民生的「民」國,做為中華民國的一分子,既承緒先人的流風餘澤,自然也是啟後的新世代,是否也有任重道遠之志?
話說孫中山與台灣的關係,可從兩方面來談。其一,孫中山之所以步上激進革命之路,關鍵因素在於甲午戰爭。他本冀望溫和改良,1894年其撰「上李鴻章書」卻不被待見;同年7月爆發甲午戰爭,因改革無望遂激發他成立興中會鼓吹革命,17年後終於推翻帝制。
然而民國雖肇建,台灣與東北仍在殖民壓迫下,令他耿耿於懷,視之為革命未竟。民國3年(1914年)對蔣介石說:「日本人如果不將東北和台灣交還我們,並保證朝鮮獨立,我們國民革命運動是不能停止的。」可見孫中山深以台灣為憾。
為宣揚革命、連結同志,孫中山曾抵台四次。興中會、同盟會在台先後成立分會,台籍菁英翁俊明、蔣渭水、杜聰明等多人加入,蔣渭水認為「要救台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在「台灣民報」陸續發表文章宣揚革命理念。孫先生每抵台遭殖民當局阻撓,更加激起台人的民族意識。蔣渭水被指「煽動民族反感」判刑,他在法庭上慨陳「台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即漢民族的事」;賴和的許多詩作皆發抒亡國之恨;英勇的翁俊明擬毒殺袁世凱未果,他是旅日藝人翁倩玉的祖父。他們均企盼通過民族革命脫離殖民深淵,回歸祖國(中華民國)。
孫先生最後一次抵台是1924年11月,是為了徹底推翻北洋軍閥、不顧病痾北上,途經基隆港泊船未上岸,繼而北行,終因沉痾不癒,隔年3月12日辭世。蔣渭水等哀慟不已,5000人追悼會遭禁演講、唱悼辭。「台灣民報」上則發表抗議文「台灣人不該哭孫先生的死嗎?」賴和寫下悲痛輓詞「先生的精神永嵌在4萬人各個兒的腦中」,是何等真切悲悽的情懷。
其二,孫中山於1921年提出高瞻遠矚、宏偉建構的「建國方略」,其中「實業計畫」10大目標與6大計畫更是具體而微,無不是利民生、促富強的工程。胡適稱他是實行家,「我所以稱中山先生是實行家,正因為他有膽子,敢定一種理想的建國方略」,可惜孫中山有生之年未能實踐。
然而,在經國先生帶領下,從10大建設、新竹科學園區,為台灣的民生經濟、工業升級、產業革命奠下厚實基礎,從美援國轉而為外貿出口國,乃至如今高科技電子產業護國神山,皆因積極實踐三民主義的建國理念,台灣始有今日。
在中國近代史上,孫先生無疑是創造時代的革命家,更是奇才的實行家,放諸東亞史、世界史亦然。1940年國府通令尊稱其為「國父」,誠哉斯名。歷屆總統就職時,必立於國父遺像前、高舉右手宣讀誓詞,應當無愧於締造了中華民國的國父。
(本文取自3月12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東華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