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6種不良金融商品 讓缺乏現金美國人更陷困境

龍應台投書紐時:台灣的時間不多了

失控的賴政府 失重的台灣

聽新聞
test
0:00 /0:00

賴清德總統本月中旬召開高層國安會議,提出「反併吞、反統戰」國安17條(賴17條),標榜因應中國滲透威脅,實則以戰時邏輯行擴權之實。從恢復軍事審判制度、擴大清查中國證件,到言詞中將中國定性為「敵國」,這一套主張的本質,既是對兩岸敵對關係的制度化,也是對台灣內部異見聲音的制度性壓制。

從法律技術上來看,「賴17條」無疑充滿管制意圖,其核心邏輯,是以防諜之名、反滲透之由,將兩岸社會交流視為敵我滲透戰場,將在野陣營乃至一般民眾有任何與中國相關聯的言行,都可能被納入「中共同路人」的審查網絡。賴清德不僅高調強調中國是「反滲透法」所指的「境外敵對勢力」,更準備以修法、行政命令擴權,在防諜的外衣下,行「肅清異己」之實。

對此,不乏批評聲音指出,這些做法形同將台灣導入「戰時邏輯」,以安全為名行懲治之道,賴政府正在為其未來可能的濫權與壓制,鋪設正當性地基。諷刺的是,這些論述過去曾被民進黨用來攻擊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如今卻成了綠營擁抱極權工具的合理化理由。

與此同時,賴清德的兩岸政策也走向「敵國論」新高度,此招無疑是為了迎合深綠「勇武台派」的想像,用尋找、定義敵人的方式來維繫其合法性,這結果毫無意外,幾無與北京妥協空間,致台灣社會陷入持續緊張與對抗氛圍。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放眼台灣當前政治結構,並無可制衡這種路線的反對力量。國民黨長期陷於老調重彈論述,無法重建對年輕世代的說服力;民眾黨的能量在柯文哲案後迅速消風,「不藍不綠」的兩岸中間路線形同自廢武功。反對黨內鬥不斷,毫無實質論述,甚至連國會表現也令民眾反感,接連面臨罷免與掉席危機。

這樣的台灣,實質上已失去過去社會潛在向中間靠攏的「政治鐘擺」效應,正常功能不再、失去重心。過去台灣民眾已多次透過政黨政治的選舉機制,藉由在野力量制衡執政路線走向極端:太獨不行,太親中也不要,曾經的陳水扁、馬英九皆是顯例。只是如今,社會對於朝野政黨既不安又失望,實質缺乏一個能接住民意的反對力量。是以,當朝野皆不得人心,當體制內無可期待的對手時,執政黨便容易陷入不受節制的擴張與極端化,演變至今,再無中間地帶的民主轉身一變,遂成了戰時體制的前奏。

隨著賴清德就職一周年將至,他或許還會再丟出更多挑釁語句與政策。但歷史從不會原地踏步,如果他真學起陳水扁走向極端,變成戰時思維的操盤手,這場以「國安」為名的敵國轉向,恐將把台灣拖入真正的危局。

(本文取自3月26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作者為自由業)

賴清德 國民黨 陳水扁

上一則

戰與和 賴清德想要什麼

下一則

國防政治化 台軍未戰先衰

➤➤➤想要快速掌握最新時事?世界新聞網免費電郵報(eNews),為您精選世界大事、熱門議題、生活趣聞,透過電子郵件送到您面前,讓您精準掌握天下事...即刻訂閱>>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