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無證客使用假名假證件 卻因社群網站照片露餡被捕

美財長:川普政府願意全額補償遷廠到美國的企業

關稅政策是一場政治經濟學博弈

聽新聞
test
0:00 /0:00

川普二度進駐白宮,延續其特立獨行的執政風格,也再次點燃了全球對「關稅治國」戰略的關注與爭議。從2018年起,他便將關稅作為執政主軸,挑起了一連串貿易摩擦,尤其針對中國、墨西哥、歐盟等主要經濟體發起高強度的關稅攻勢。這一做法不僅打破了二戰以來以自由貿易為基石的全球經濟秩序,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震盪和學界的激烈爭論。

有人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正在摧毀全球經濟秩序,損害美國國家利益,是引發「川普衰退」的導火索;也有人主張,川普正在深刻改變全球經濟的運行邏輯,重新定義國家間的競爭方式。從表面看,關稅似乎只是調節貿易逆差、保護本國產業、刺激製造業回流的經濟工具;但從更深層次而言,它是一場典型的政治經濟學博弈,體現著國家意志、選舉政治、安全戰略與全球秩序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

川普的「新關稅主義」並非憑空產生。19世紀末,美國為扶持本土初生的製造業,實行了一系列高關稅政策。1861年出臺的莫里爾關稅法案、1890年的麥金利關稅法,均屬此列。這些措施有效阻擋了歐洲工業製品的衝擊,扶植了本土鋼鐵、鐵路、機械等產業的崛起。正是在這一保護下,美國於1872年首次在工業產值上超越英國,邁上世界強國之路。

川普對這段歷史了然於胸。他痛批中國「偷走了美國的製造業」,指責自由貿易「出賣了美國工人」,承諾要如19世紀的前賢一般,用關稅為本國工業撐起保護傘。他提出「美國優先」的口號,本質上是借助歷史記憶為其關稅戰略賦予合法性,試圖將國家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重新結合。

然而,19世紀與21世紀的國際經濟結構已迥然不同。彼時的高關稅戰略是在全球經濟尚未一體化、產業鏈尚未全球分工的條件下推行的。而當下,全球化早已將各國經濟深度綁定,跨國供應鏈盤根錯節,試圖通過關稅重建貿易壁壘,不啻於逆水行舟,極易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反作用,最終反噬本國經濟。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川普首任期間,美國對中國等經濟體加關稅,短期內看似遏制了部分進口,然而成本最終卻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物價上漲、製造成本上升、農產品滯銷、就業崗位流失等後果接踵而至。

從經濟學視角來看,關稅是一種扭曲資源配置的次優政策,它抬高商品成本、削弱競爭力、降低消費者福利。然而在川普眼中,關稅的首要功能並非經濟效能,而是政治動員。他的基本盤集中於「鐵鏽帶」州,這些地區曾是美國製造業的中樞,卻在全球化浪潮中凋敝衰退。對那裡的民眾而言,關稅不僅是一種經濟保護傘,更是一種象徵——象徵著國家「沒有遺忘我們」,象徵著「要重新奪回失去的工作與尊嚴」。

正是在這樣的政治心理基礎上,川普推動的關稅政策不僅成為一種經濟手段,更演變為政治儀式和選舉工具。他從未掩飾自身的政治意圖,在其設想中,通過對中國產品加徵高額關稅,可以迫使跨國企業撤離中國,從而打亂中國的產業升級路徑,減緩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遏制其全球影響力的擴張。

川普政府還將關稅與國家安全議題綁定,將之延伸至技術封鎖、投資審查、關鍵材料供應鏈重組等更廣泛的政策維度。這一轉變表明,美國對自由貿易全球化的信仰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戰略競爭時代」的治理邏輯:經濟政策的核心目標已不再是效益最大化,而是權力最大化、是主導權的重新分配。

而且川普作為一位共和黨總統,原本應代表小政府、自由市場與貿易開放的理念,但他卻以行政手段推行保護主義,強化國家干預,實際上走上了「大政府」與「經濟主權」的道路。

川普的關稅政策也在重塑全球經濟秩序。過去,美國以自由市場秩序締造者自居,主導WTO等多邊機制,宣導規則優先。而川普任內,美國頻頻採取單邊主義行動,退出TPP、重談NAFTA、繞開WTO與中方直接談判,這一系列舉措不僅令盟友寒心,也削弱了美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制度話語權。

具攻擊性的「無差別對等關稅」理念,更是赤裸裸地將關稅工具化為脅迫他國的談判槓杆。在這一邏輯下,美國以其市場體量為籌碼,迫使他國接受美式規則。這一策略雖在短期內受到部分國內企業歡迎,卻在國際社會引發廣泛不滿,加速各國尋求「去美化」、「去美元化」路徑,長遠來看反可能動搖美國在全球體系中的根本地位。

今天,我們必須以更宏觀的視角審視川普的關稅政策。它不僅是一項經濟策略,更是制度性博弈,它既是對自由貿易秩序的挑戰,也是對全球化範式的回應;既源於美國相對衰退的戰略焦慮,也映射出一場全球治理理念的重估與重塑。

關稅 川普 供應鏈

上一則

韓應對稀土策略 值得台灣借鑑

下一則

美中關係 按鍵重啓 但無方向

➤➤➤想要快速掌握最新時事?世界新聞網免費電郵報(eNews),為您精選世界大事、熱門議題、生活趣聞,透過電子郵件送到您面前,讓您精準掌握天下事...即刻訂閱>>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