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境外敵對勢力」以求自保?
積極推動台獨建國的民進黨執政人士,善於運用「選擇性記憶與歪曲性爭議」,首先,他們貌似擁抱中華民國,借殼上市,頓使台獨議題獲得國際高度關注。接著,賴清德總統連接兩次飛赴金門,參加「古寧頭戰役與8/23砲戰紀念日慶典」,藉此代表「台灣為了拒統曾經打過兩次戰役,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
目前,賴政府拋出限制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等多項措施,包括恢復軍法審判、壓縮人民言論自由空間、指明蔣介石罪大惡極、指明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等等,使民眾覺得民粹主義寒流襲來,社會對立激化。
按照常情或邏輯,剛上任的政權理應專注於推動政務、安定民生、加強外交、減少經濟動盪等等。豈知賴政府竟然背道而馳,道理安在?
民進黨為少數執政黨,相當吃力,又因黨內缺乏幹才而難有政績;執政時因奉行廢核神主牌,以致於形同自斷經脈,能源經濟當然江河日下。另方面,大陸科技日新月異,實力突飛猛進,促統壓力與日俱增。由於近年來兩岸雙方惡言相向,民進黨積極推動台獨的從政人員尤其感到對岸的武統壓力。他們高度疑懼斬首行動,不止擔心財產可能被銷毀,還擔心性命的喪失。在如此心理下,他們當然會奮力設防,力求自保之道。
由此可知,賴政府為什麼急著明確地樹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仇中反中、肅殺清洗內部異己,都是為了製造同仇敵愾的氛圍;一則以民粹主義凝聚基本盤支持者的向心力,二則藉維護中華民國的存亡而促使全台人民一致對抗外敵。
賴清德經常與大陸政權對立,這是他個人性向與思維程度的問題,不難理解。目前民進黨對付武統的防禦政策,或許在傳統的戰爭情況下可以產生短期的抗戰效力,但是,如果大陸出其不意發動武統,在初次攻擊後突然改採圍而不攻的戰略,進行封控,讓台灣社會民情在圍城之下自行醞釀與發酵半個月,屆時賴政府是否能夠應付這記狠招,尚在未定之天。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