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追從「關稅之王」前總統麥金利 2人同中有異

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是一個多世紀前的美國總統,已被許多人遺忘,然而,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揚言大幅課徵進口關稅,給了麥金利「關稅之王」(tariff king)的封號,也成為他的頭號粉絲。
川普看似與麥金利走著相同路線,實則有諸多不同。
麥金利在總統任內熱中課徵進口關稅,與川普的心意相同,川普為了紀念他,特別將北美最高峰重新命名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並宣布對一系列進口產品課徵關稅。川普在就職演說中稱麥金利是「偉大的總統」,讚賞這位前總統「透過關稅讓我們的國家變得富有」。
川普稱麥金利為「關稅之王」,而麥金利當年稱自己是「站在關稅平台上的關稅人(tariff man)。」
麥金利當選總統的六年前,也就是1890年,國會通過立法,將大多數進口的產品進口關稅提高到50%左右。
19世紀末 移民勞力助發展
川普看似依循麥金利的腳步,大幅課進口關稅,但達特茅斯大學(Dartmouth)專注研究麥金利及其稅收政策的頂尖專家暨該校教授歐文(Douglas Irwin)提醒,川普忽略了麥金利相關歷史紀錄中的幾個要點,包括他認為關稅創造財富並使美國19世紀末變得富裕的論點。
歐文說,整個19世紀末本身就是個擴張時期,無論如何,關稅本身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歐文認為,當時是靠著電力、電信和鐵路普及等科技層面的進步推動工業化發展;此外,那時候移民可相對自由流入美國、提供必要的廉價勞動力,有助於美國財富增長,而支持移民並非川普所認同的作法。
歐文說,更多資本、勞力和資源都增加了,相較之下,1900年代的經濟與1860年有很大不同。
當年政府支出少 關稅能支撐
在麥金利時代,關稅是非常重要的稅收來源,重要性更甚於當前,進口稅占政府收入一半以上;在內戰(Civil War, 1860-1865年)之前,關稅占稅收的比例更大,幾乎支撐整個聯邦預算。
19世紀末麥金利執政期間,酒類等商品貨物稅(Excise taxes)占了政府大部分收入,而在麥金利去世近12年後,美國批准了允許課徵所得稅的憲法修正案。
歐文說,在19世紀,很少人會像川普現在經常錯誤聲稱的那樣,聲稱關稅是由運送產品到美國的外國公司支付的,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關稅是由在美國買外國商品的消費者所支付,那才是正確想法。
歐文說,課進口稅對國內價格影響更鮮明,當年,由其他國家付關稅的說法並非主要論點。支持課關稅的共和黨人士會說,「沒錯,我們為課關稅付出成本,但課關稅支持更高工資,所以,透過排除外國競爭提高美國實際收入。」
在早期那個年代,聯邦政府支出相對微不足道,透過關稅為聯邦挹注資金並不像今天那麼困難;歐文說,當時政府規模相當小、軍隊不龐大、也不必支應那麼多國家福利,擁有大量財政盈餘。
當時,聯邦支出占全美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用以衡量國家經濟活動規模的廣義指標)不到3%,相較之下,聯邦政府最近一個財政年度花費6.8兆美元,占GDP的比例高達23%,大部分資金用來償還國債、軍事支出以及社安金、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聯邦醫療補助(Medicaid)和糧食券(food stamps)等社會福利。
麥金利遇刺前一天 提貿易改革
川普讚嘆麥金利,但對於麥金利在遭到刺客槍擊致死的前一天轉而反對課進口關稅、提出更多自由貿易政策(free trade policy)最不滿意。
歐文表示,麥金利當年看到美國製造業有大量過剩產能,於是想著:「我們何不利用這些產能,將美製產品銷往世界其他地方呢?」也因此,從保護美國本土產業的保護主義(protectionism)轉而思考互惠模式、開放國外市場。麥金利於1901年9月發表一次著名演講加以闡述,第二天就遭槍擊,幾天後去世。
一連串的戲劇性經過發生後,人們永遠不會真正知道,假如麥金利還活著並試圖實現自由貿易,會產生什麼效果。
正因為充滿未知,麥金利的副總統兼繼任者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保留關稅政策,但關稅的影響程度逐漸變得不再巨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關稅在聯邦政府收入所占比例不到2%,從那時起都一直沒有超過該比例。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