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商 將自行吸收關稅成本
美國對藥品徵收關稅最終可能導致品牌藥價格上漲,但短期內這些成本可能由製藥商承擔,而不是患者。
美國健康保險公司承擔大部分處方藥費用,充當製藥商和患者之間的緩衝,受益人根據保險公司與製藥商協商的價格承擔共同支付和共同保險。
耶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藥品定價專家巴伯表示:「專利藥品的價格一般已經是市場能夠承受的水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製造商不太可能大幅提高這些藥品的價格。」
川普政府14日在監管文件中表示已對藥品展開國家安全調查,以說明美國為何需要徵收關稅來促進國內製造業。費率和時間仍不確定,但該行業一直在遊說分階段實施關稅。
打擊可能會很大。根據聯合國貿易資料庫,去年美國進口了價值近2130億元的醫藥產品,幾乎是2014年730億元的3倍。
股票研究集團伯恩斯坦興業銀行估計,美國關稅可能會為製藥業增加460億元的成本,而目前主要製藥公司的年收入為7000億元。進口關稅的威脅已經促使製藥商加速向美國發貨和倉儲供應。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法學院教授費爾德曼表示,部分關稅成本最終可能會轉嫁給患者和資助美國政府醫療計劃的納稅人,但真正的風險在於利潤率較低的學名藥。美國可及藥物協會數據顯示,廉價學名藥在品牌藥專利到期後才允許使用,這些學名藥大多在印度和中國生產,占美國處方藥的90%以上,但僅占支出的17%。
ING分析師史塔提格(Diederik Stadig)估計,對印度徵收25%的關稅將導致印度生產的學名藥價格上漲17.5%。
顧問公司ZS生物製藥主管科益爾(Bill Coyle)表示,製藥商將試圖轉嫁關稅成本,但由於許多類別的競爭非常激烈,「真正的下游影響」將是企業削減成本。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