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魚增30年成長三倍超越牛肉 成蛋白質主要來源
魚肉正成為能與肉類匹敵的人類蛋白質來源,其中又以養殖漁業為最大宗。全球水產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產量30年來增加逾三倍,已超越牛肉,也逼近豬肉和雞肉。全球暖化和糧食短缺也將繼續推動食用容易養殖、且對環境負荷較低的魚類。
去年9月,20國集團(G20)的農業部長在巴西峰會的聯合聲明中呼籲擴大養殖業,並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的「30年內將永續水產養殖產量提高至比2020年高逾35%」目標,確認了向開發中國家進行技術轉移和投資的重要性。
據FAO統計,全球2022年的魚、蝦、貝類等水產養殖量達到9,440萬噸,是1990年代的4.3倍,首次超越野生撈捕量。養殖漁業的產量已超越牛肉,預計到2032年將增長至約1.1億噸,逼近豬肉和雞肉。
由於種植飼料穀物的農地不足,牛肉和豬肉的產量成長受阻。全球已有七成草原和三成以上森林變成農地,還能夠開墾的土地所剩不多,但人類對動物性蛋白質的需求卻因人口增長而持續增加,擴大水產養殖業勢在必行。
地球暖化對蛋白質來源造成限制。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已達全球總排放量的14.5%。據歐盟執委會的2023數據,生產牛肉會排放約29億噸的溫室氣體,尤其是牛打嗝等排放的甲烷,占總排放量的4%。生產豬肉、雞肉和雞蛋則分別排放約6億噸溫室氣體。相較下,依據2017年數據,養殖魚排放的溫室氣體只有2.6億噸。
隨著市場範圍不斷擴大,養殖魚產地也跟著變廣。在半世紀前的1961年,歐洲、北美和南美消費了全球近半的水產。但到了2019年,這些地方的消費比率縮小為兩成,亞洲占比則升抵71%。經濟發展和所得增加,人們的飲食生活也隨之變得更多樣化。成長快速品種的出現,以及預防疾病的疫苗等技術進步,也為養殖業產量增加帶來貢獻。亞洲的水產養殖產量自2000年來增加約三倍,占全球的88%。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