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秀賢親揭斷聯金賽綸始末:她很痛苦但已有新男友

金秀賢出來面對了 神隱21天道歉:我是膽小鬼

養殖魚增30年成長三倍超越牛肉 成蛋白質主要來源

聽新聞
test
0:00 /0:00

魚肉正成為能與肉類匹敵的人類蛋白質來源,其中又以養殖漁業為最大宗。全球水產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產量30年來增加逾三倍,已超越牛肉,也逼近豬肉和雞肉。全球暖化和糧食短缺也將繼續推動食用容易養殖、且對環境負荷較低的魚類。

去年9月,20國集團(G20)的農業部長在巴西峰會的聯合聲明中呼籲擴大養殖業,並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提出的「30年內將永續水產養殖產量提高至比2020年高逾35%」目標,確認了向開發中國家進行技術轉移和投資的重要性。

據FAO統計,全球2022年的魚、蝦、貝類等水產養殖量達到9,440萬噸,是1990年代的4.3倍,首次超越野生撈捕量。養殖漁業的產量已超越牛肉,預計到2032年將增長至約1.1億噸,逼近豬肉和雞肉。

由於種植飼料穀物的農地不足,牛肉和豬肉的產量成長受阻。全球已有七成草原和三成以上森林變成農地,還能夠開墾的土地所剩不多,但人類對動物性蛋白質的需求卻因人口增長而持續增加,擴大水產養殖業勢在必行。

地球暖化對蛋白質來源造成限制。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已達全球總排放量的14.5%。據歐盟執委會的2023數據,生產牛肉會排放約29億噸的溫室氣體,尤其是牛打嗝等排放的甲烷,占總排放量的4%。生產豬肉、雞肉和雞蛋則分別排放約6億噸溫室氣體。相較下,依據2017年數據,養殖魚排放的溫室氣體只有2.6億噸。

隨著市場範圍不斷擴大,養殖魚產地也跟著變廣。在半世紀前的1961年,歐洲、北美和南美消費了全球近半的水產。但到了2019年,這些地方的消費比率縮小為兩成,亞洲占比則升抵71%。經濟發展和所得增加,人們的飲食生活也隨之變得更多樣化。成長快速品種的出現,以及預防疾病的疫苗等技術進步,也為養殖業產量增加帶來貢獻。亞洲的水產養殖產量自2000年來增加約三倍,占全球的88%。

暖化 投資 疫苗

上一則

DeepSeek首揭利潤「理論上達545%」 …其實沒賺這麼多

下一則

今年啟用夢碎 英特爾俄亥俄州2晶片廠 延至2030年後啟用

➤➤➤想要快速掌握最新時事?世界新聞網免費電郵報(eNews),為您精選世界大事、熱門議題、生活趣聞,透過電子郵件送到您面前,讓您精準掌握天下事...即刻訂閱>>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