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新書爆:拜登掩蓋衰退 2024餐會認不出喬治庫隆尼

樂視CEO賈躍亭離婚了 前妻甘薇否認拿40億人民幣

編制消失20餘年首度復編 淡水海巡衝鋒巡邏隊曝光

淡水河道巡邏組的國造多功能巡防艇航行於淡水河口,背景高塔為淡江大橋主梁柱工程。(記者洪哲政/攝影)
淡水河道巡邏組的國造多功能巡防艇航行於淡水河口,背景高塔為淡江大橋主梁柱工程。(記者洪哲政/攝影)

海巡署在淡水海巡新設淡水河道巡邏組,進駐兩艘嶄新航極速可達40節的國造多功能巡防艇,固定駐防淡水河口,強化防務。其中一艘巡防艇24小時戰備勤,一旦收獲巡防區出海辨識目標命令,能於15分鐘內快速出港,攔截不明船隻。

淡水河口巡邏隊是因應去年陸籍小艇突破淡水河口後,採取的強化編裝,兩艘艇須進駐十餘名官警。這是海巡署過去裁撤各河口的河道搜索組後,第一個復編負責河道巡還的編制。

淡水河道有許多堪稱魔幻的特殊水文,除了潮差巨大、暗流詭譎外,還有多股漂沙在河道下隨潮汐潛行移動。

淡水海巡隊副隊長陳釘泉表示,曾有紀錄,原本多年在渡船頭的一片大面積淺灘沙洲,退潮才能觸及,風災過後竟移動到對岸八里。這些不斷變化的河下水文,要靠當地航行的船艇測深儀器不斷記錄,並定期由廠商更新到台灣船艇普遍使用的四合一航海儀,才能隨時掌握。

本報系聯合報記者隨多功能巡防艇航進淡水河口。居住淡水30餘年的巡邏隊小隊長徐正陽駕駛時,繞過河口定置漁網,他在搖晃船艙內表示,這具四合一航圖系統,具備雷達、海圖、測深、3D測繪掃瞄、水底地形顯影等功能,不同圖面能互相疊加,更易判讀,記錄內容可透過廠商定期更新。

當日出海,他隨即按儀器指出當日河口水深五至六米,因當地淡江大橋影響水流所致,橋端兩岸下出現新的淺灘,勤務上都必須掌握記錄,積極巡邏,避免成為可供登陸的滲透點。

因應金廈水域執法撞船事件,觀察淡水巡邏艇員出勤的裝備可見,人人胸前備有秘錄器,不少官警特別準備能防水的知名廠牌運動相機。縱使船上配備手持錄影機,但為防海上顛簸失手,海巡署在新艇上建置六鏡頭舷外攝影機,前、後、左右、中與艙內鏡頭持續錄影,作為執法時蒐證與自我保護之用。

此外,三人小組一人配用九○手槍,船上另有機動式無線電,可供脫離船艇或緊追執勤的警員隨時聯繫巡防區或勤指中心。

海巡署過去在岸巡總隊時代,在容易走私偷渡的溪流出海口,都曾設有河道搜索組,後因河道多淤積阻塞才解散;淡水河口巡邏組是這項編制消失20餘年後,首度復編的類似編制。

根據國史館資料,當年本島每個河道都設有一快艇、一管筏,訓練重點在於操舟投錨、舟筏布署巡邏與運用,河道搜檢執檢要領等。

海巡署十餘年前開始採購用玻璃纖維及由充氣強化橡膠包覆的多功能巡防艇,反制外島遭中共漁民越界非法捕魚,因當年陸籍漁民擅駕平底快艇衝上淺灘,躲避緊追的傳統V型船底海巡艇。海巡署後來設計總噸位僅六噸、也能高速衝上淺灘的小型快艇加以反制。

第一代多功能巡防艇艙內沒冷氣,如今冷氣成標配。海巡現役國造多功能艇,航行極速四十節以上,普遍分配到各海巡隊,作為轄區內近岸雷達盲區、墺口的巡邏偵防。

快艇 偷渡 中共

上一則

壯觀 台灣燈會致敬12強冠軍 打造史上最大球體投影

下一則

美PBS赴台灣拍特輯 介紹阿里山及台南等景點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