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兩岸交流 紅線愈畫愈長 高教愈走愈窄

從封殺大陸統戰部主管的三所大學校院,到禁止台灣學校與陸「國防七子」學校交流,教育部罕見不到十天連續對大陸學校祭出紅牌禁令,也讓兩岸學術交流空間愈發緊縮,儘管教育部仍稱基於健康有序原則,兩岸學校可進行學術交流,但這種公然對大學校長政治指導,還能奢望高教有什麼競爭力。
教育部和陸委會、國科會等部會,府院聯袂攜手,自大學校長會議上一改會議為教育提出建言的調性,改唱「抗中保台」主旋律,教育部如同首席樂手,愈奏愈勤快,急著將政治的手伸入大學校園。
然而自十多年前開放陸生學位生來台,雙方學校多秉持開放交流、百無禁忌,教授間可共同發表論文、會議往返;台灣學生除了能進行短期交換,也能赴陸就讀正式學位,但如今教育部針對大陸十所學校要求台方不得交流,卻始終不說明紅線的邊界究竟畫在哪,恐會讓大學無所適從。
教育部稱此舉是為了保護國家關鍵技術不外流,但國科會其實早於2023年就訂立國家核心關鍵技術項目保護清單,且針對竊取國家核心關鍵技術者,依法可判刑併易科罰金1億元台幣(約303萬美元),既然於法可保護,教育部實無必要再另設限制掐緊兩岸交流。
台灣歷來以民主法制、自由開放為傲,如今兩岸交流愈縮愈緊,難道是不信任台灣大學會守法,或是對台灣民主無自信,認為大學對統戰沒有判斷能力?
諷刺的是,少子化下,生源愈來愈少,然而為了討好民眾,教育部凍漲大學學費多年,大學為求生存,歷來多仰賴教育部補助,只能隨著教育部的政治決斷亦步亦趨,隨著教育部這道「紅」線愈畫愈長,管得愈來愈寬,已讓學校忌憚,深怕越界動輒得咎,一不小心被扣上紅帽子,只能退一步自我約束、噤若寒蟬,也切斷了聯繫與對話的紐帶。
教育部屢把最應自由奔放的高等教育當小學在管,又奢望大學能比肩美國哈佛等世界名校,再選擇性忽略大陸哈爾濱工業大學仍和美日等名校持續推展合作,如此靠政治思維辦教育,恐非高教之福。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