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藥品交互承認能行? 業界人士:台藥廠反彈大

川普總統對台祭出32%關稅,更揚言下一波要把原先排除的「藥品」納入課稅行列,台灣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拋出構想,讓台灣食藥署直接上市美國食藥局已核准產品,作為政府與美國談判籌碼。然而,台灣其實曾與美國討論交互承認核可清單,卻遭到本土藥廠反對而停止。產業界人士建議,可從醫材作為交互認可的起步,衝擊會比藥品小。
台灣新藥、醫材引進速度緩慢,有台灣產業界人士指出,國外藥品、醫材進入台灣市場有三大不利因素,第一,許可證證取得曠日廢時,要在台灣拿到上市許可除了產品有品質外,還得要有耐心;即使是已經在美國食藥局獲得許可的藥品與醫材,要通過台灣食藥署審批往往還得要等上一、兩年。第二,台灣人口少,藥品、醫材市場小,不具規模經濟效應。第三,藥品進入台灣市場後,還要面臨健保議價過程,恐怕會讓利潤再度縮水。
該名業界人士說,三大不利因素影響下,嚴重影響國外廠商進入台灣醫材、藥品市場意願。若是美、台交互承認核可清單,可能解決審查耗時的問題。然而,台灣藥廠多是生產學名藥,交互承認會形同食藥署「保護傘」消失,其他國家取得美國藥證的學名藥也將進入台灣市場,例如印度的學名藥藥價極低,恐怕會讓本土藥廠大受衝擊,據悉,是當初交互承認核可清單停擺的原因之一。
該名業界人士建議可以先開放「醫材」交互承認,台灣國產醫材市場規模較小,可以從醫材先行,民眾可以同步享受先進醫材,對國內影響應該利大於弊。然而,他呼籲政府,仍要做產業通盤檢討,並推出相應配套方案,才可以在這波關稅戰中化危機為轉機。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