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山西大爆炸 民眾渾身血衝出火場 已知17傷4危殆

傳烏克蘭最快今日與美簽署礦產協議 內容有重大突破

勿高估台灣年輕人作戰意願?美期刊3原因籲保留看待 國防體制未準備好

聽新聞
test
0:00 /0:00
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家》22日發表專文指出,對於台灣年輕人普遍願意在中共犯台時參與作戰,應持保留態度看待。(取材自The Diplomat網站)
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家》22日發表專文指出,對於台灣年輕人普遍願意在中共犯台時參與作戰,應持保留態度看待。(取材自The Diplomat網站)

美國外交政策期刊《外交家》(The Diplomat)22日發表專文指出,對於台灣年輕人普遍願意在中共犯台時參與作戰,應持保留態度看待,原因是戰時行為未必反映和平時期言論,而且自我陳述的回答恐怕受到社會期待影響,「保家衛國」的定義更因人而異。關鍵是,台灣在後勤動員、軍民整合和戰備訓練上是否具備承接這份民意的能力,否則再多表態也難以轉化為實質戰力。

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文欽和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潘欣欣,日前綜合多份權威民調投書《外交家》指出,若中國攻台,年輕人願為台灣而戰比例介於53%至88%。

然而,淡江大學副教授莫少白(Mor Sobol)22日在《外交家》以「為何應對台灣年輕人自陳作戰的意願持保留態度」為題指出,這項數據固然令人振奮,但不足以作為戰時行為或社會韌性的可靠依據。

首先,該文引述不同研究主張,人在壓力情境下的實際行為,往往與平時表態有落差。早在1934年,社會學家拉皮耶(Richard LaPiere)便提出,態度無法可靠預測行為;心理學家賈澤恩(Icek Ajzen)亦強調,問卷調查反映的是意圖而非行動,一旦恐懼或不確定性介入,意圖常難實現。行為經濟學研究也發現,利他意圖受到誘因與實際條件的高度影響。

其次,涉及政治和種族觀點的討論,自陳式回答經常受到「社會期許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的影響,也就是回答者傾向說出「認為應該說的話」。在台灣,保家衛國成為社會期待的標準答案時,不願參戰可能被視為懦弱或不愛國。

再者,即使受訪者真誠作答,「保衛國家」的定義仍極為模糊,可能指參軍、捐款、囤糧,甚至只是在社群平台表態支持,無法確定意指實際參與或象徵性支持。問卷設計的研究也會因措辭模糊導致結果不一致,難以作為可靠依據。

關鍵的是,即使多數年輕人真心願意為國上戰場,台灣也尚未準備好回應這份民意的體制。台灣的國防體系存在結構性弱點,包括後備訓練與動員投資不足、士氣低落、社會對軍方信任感低、缺乏全民防衛教育與緊急應變意識,以及缺乏一套全民能理解並凝聚共識的國防戰略。

莫少白直言,意願不等於能力,象徵性支持無法取代訓練、體制、戰略或領導力。他表示這些觀點並非否定年輕人對台灣的承諾,而是希望公共論述更務實且誠實面對台灣的實際備戰狀況。

該文總結到,台灣沒有等待危機發生後在看情勢發展的餘裕。因此,從心理、身體到組織層面做好準備,不只是明智之舉,更是必要條件。真正的韌性並非從宣示開始,而是行動。

民調 中共

上一則

國民黨主席之爭 傳9成議長支持盧秀燕挑戰大位

下一則

法院認證他當爸 台知名律師自嘲「老來得子」遭網暴追殺

延伸閱讀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