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長榮罷工 照見台虛擲疫情3年時光

長榮航空機師醞釀春節罷工,經行政院介入協調,最後以「加薪」換取停罷收場,但旅客和旅遊業者已嚇出一身冷汗。這次罷工主要原因,是長榮近兩年增聘高薪外籍機師多過本國機師,引發本國機師不滿。長榮是因在疫情期間流失不少機師,解封後,只好找外籍機師來填補人力缺口。其實不只航空公司,從桃園機場、觀光署到旅遊、民宿業都沒有為解封做好準備,表現得措手不及。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則是政府解封政策漫無章法,成為企業因應變局的最大絆腳石。
航空業是疫情海嘯第一排,華航因擁有不少貨機機隊,除支撐了疫情期間的大半收益,也有助減緩人力衝擊。但以客運為主的長榮,只能被迫縮編機組員;前年10月國境解封後,因本土機師養成不及,愈發仰賴外援。根據民航局資料,近兩年,長榮外籍機師增加人數為57人,本國籍機師增加僅40人,前者增幅為後者的6倍之多。加上本土機師不滿外籍機師待遇更高,因此發起罷工;正值春節假期,許多旅客唯恐受到波及無法成行,所幸最後一刻解決。
長榮遲緩的應變,也反映了台灣航空界和旅遊界的共同問題。疫情3年機場成空城,許多國家都趁此大興土木整建航廈及新建跑道,尤其加快設備智慧化、無接觸式服務的腳步。以香港赤鱲角機場為例,就將「無接觸式技術」更廣泛地運用於旅客設施,推出全新的自助登機閘口、引入升降機無接觸式按鈕面板等,除降低病毒接觸傳播機會,也使旅客登機流程更加便捷。
反觀桃機的軟硬體,卻未利用疫情期間更新,甚至許多自動辨識通關系統都因機器老舊故障,讓旅客進出飽受折磨,機場服務也飽受批評。不少機場餐廳、免稅商店在疫情期間縮短營業時間,迄今尚未完全恢復;在廉航復航後,不少搭乘紅眼班機的旅客常常只能枵腹,抱怨連連。
不只機場內,機場聯外客運迄今也未完全恢復疫前服務水準。就連民眾自駕前往搭機,不少當時關閉的周邊停車場已挪做他用,部分則仍緊閉大門,都讓機場聯外交通益發不便。這些都是兩三年前即可預先設想、盤點,但交通部及機場公司顯然都未放在心上。解封已一年多,還缺漏不斷,也難怪桃機的國際排名4年間會從13名掉到82名,因為政府根本不在意。
解封後,兩岸觀光交流仍停擺,加上日籍旅客流失,蔡政府將重心放在新南向,卻面臨泰語、越南語導遊不足的問題。蔡政府新南向政策喊了快8年,但觀光署對於觀光人才培育,既無增加稀少語系考證名額,也未提前輔導在台為數眾多的新住民人才投入導遊市場,不少新住民因卡在中文測驗能力而被拒於門外。這些問題,觀光業早已不斷反映,觀光署卻直到國境開放滿一年才著手規畫。這種「走一步算一步」的消極心態,說要打造觀光大國,根本只是自嗨。不少旅遊業者也一樣,解封後面臨人力大量短缺,只能邊招募邊開張,根本沒做好準備。
歸根究柢,蔡政府防疫政策的躊躇不前,是造成解封亂象的主因。蔡政府關上國門時何等迅速,但解封卻從2020年暑假一直拖到10月。反觀新加坡,在9成接種率及120萬的累積確診兩大數據的支撐下,2022年4月就宣布全面解封;總理李顯龍更在前一年10月就向人民預告政府解封標準。這種有節奏、有策略的做法,讓各行各業都可提前因應,迅速恢復常軌。
疫情3年,台灣進步了什麼?只能說,可惜了!(轉載自聯合報社論)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