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紐約新世界美食廣場2級大火 警方封路交通大亂

赫塞斯訪硫磺島 與日相及防長首度聯合悼亡

全台殯葬設施不足 學者:未來15年恐「死無葬身之地」

台灣正步入「多死社會」,面臨殯葬設施不足的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正步入「多死社會」,面臨殯葬設施不足的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根據內政部研究報告,發現多數縣市殯葬設施不足,或是未來15年將面臨不足,然而台灣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選擇吉日吉時安排喪禮儀式的觀念仍相當普遍,恐造成吉日殯儀館及火化場設施和人員的沉重負擔。

中華民國葬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徐朝輝認為,殯葬設施不足,目前看來是個「無解」的問題,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在原地擴建或改變建築量體,如將火葬場改為立體多層建築。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楊國柱曾在2020年接受內政部委託,執行「台灣殯儀館(禮廳、靈堂、豎靈區及冰櫃)及火化場(火化爐具)供需調查研究」,發現多數縣市殯葬設施不足,或是未來15年將面臨不足。以台北市為例,殯儀館現況雖然足夠,然而未來15年內將不足;而新北市則是殯儀館現況不足,火化爐具未來將不足。

報告提到,隨著高齡化人口逐年快速增加,未來死亡人數將呈現倍數增加時 ,殯儀館與火化場將出現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

楊國柱表示,要解決「死無葬身之地」問題,政府必須展現魄力,努力與居民協商。例如,提出殯葬設施徵地的規畫時,讓這些「生命園區」轉型為多功能使用,在靈骨塔、殯儀館周邊規畫腳踏車道、運動場等休閒設施,說服當地居民。此外,在生命園區內,廣種花海植栽、設置雕塑與裝置藝術,讓喪禮科技化,以及簡化傳統喪禮陣頭、孝女白琴等流程,減少噪音及民眾對喪禮的畏懼。

徐朝輝認為,縣市政府只要規畫殯葬新設施,勢必遭到附近民眾抗議,即使鬆綁法規,讓私人會館合法化,同樣遭到鄰居抗議,而父母官為了選票,不敢違抗民意。因此,較可行方式為在原地擴建或改變建築量體。

內政部 中華民國

上一則

沈慶京批檢陷害柯 就像錦衣衛「要我搞他 否則搞死我」

下一則

卓榮泰:若有新核能技術 願與世界合作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