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射淨零5箭 廖俊智:不能排除任何能源

隨著淨零趨勢,台灣能源政策來到關鍵十字路口。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昨日接受本報系聯合報專訪,談到國家能源發展,他以「科學家」身分表示,台灣不能全依賴綠能,也不能只有核能,在零碳電需求愈來愈高下,淨零不能排除任何一種能源。
廖俊智除了是中研院長,也身兼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他表示,台灣能源議題不能被簡化為「缺電」,只是若要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缺的是「乾淨的電」,因此他認為,不應該對科學未來可能發展做任何限制。
中研院作為台灣最高學術殿堂,廖俊智有三大願景:成就全球頂尖研究、善盡社會關鍵責任、延攬培育卓越人才。他並帶領中研院射出「淨零五支箭」,包含去碳燃氫、高效太陽光電系統、地熱、海洋能、生質碳匯,近年陸續有斬獲,部分成果快則五到十年,將可對淨零發揮關鍵影響力。以下為本報專訪紀要。
問:氣候變遷委員會調升2032、2035年減碳目標,有哪些新技術可幫助落實減碳?
答:針對零碳電力,中研院建議推動五項淨零科技領域,雖不是萬靈丹,也不能保證可完全解決台灣所面臨的能源問題,卻能對台灣邁向淨零帶來幫助。
第一項是「去碳燃氫」,這項技術是將甲烷裂解為氫及固態碳,產生的氫可直接用於發電,成為低碳(甚至零碳)基載電力,產生的固態碳能作為工業原料、建材或備用能源,進一步降低天然氣發電排碳量,突破傳統以燃燒天然氣發電再捕捉、封存二氧化碳的思維,成為低碳甚至零碳電力新選項。
碳捕捉下來有兩個好處,首先它是工業原料,可以補償發電成本;另一方面,固態碳就是碳,哪天台灣發生能源國安危機時,可用來當作燃料,等於是現在進口天然氣燒一半,另一半儲存下來。這項技術預計將於2026年導入興達港5MW(千瓩)機組。
第二是「高效太陽光電系統」,主要是以提高每單位面積發電效益為目標,以科技換取土地,目前提升效率達到33%,預計二年後可商轉。
第三是「地熱」,台灣位於太平洋火環帶,地熱資源非常豐富,台灣沒有不開發的理由,目前與中油合作,目標是在宜蘭員山尋找深層地熱,並以四公里為標的,過去多是挖一公里以內,現階段已達1180公尺。
第四是「海洋能」,同樣也是自家財產,尤其台灣黑潮相對穩定,目前評估適合場域為成功外海、宜蘭外海。
第五是「生質碳匯」,主要可運用在不適耕作或休耕土地上種植短期收成的生質作物,台灣自然環境適合植物生長,像是狼尾草,就是可增進自然碳匯的特別植物。
問:請談談科學家心中的核能,以及在能源轉型中所扮演的角色?
答:以科學角度來看,我們不應該對科學未來可能發展做任何限制,因為大家都知道過去幾十年來,科學發展往往超乎人們預期,許多過去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現在都變成可能。台灣不能全依賴綠能,也不能只有核能。
核能並沒有所謂的新舊,所謂新核能,指的是「新技術」,例如對現在核二廠、核三廠有疑慮,我們可以用最新方法來加強其安全性,並不是採取一刀兩斷作法。
至於核廢料處理,據我所知,全世界仍少有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而以科學家客觀角度來看,應設法減少核廢料。而關於核融合,則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需要密切觀察,但我認為不應該把未來賭在核融合上,可以抱持希望,但不能依賴它。
問: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牽動全球減碳步伐,台灣如何因應?
答:全球潮流就像時尚一樣,之前流行喇叭褲現在又變成緊身褲,隨時都在變化,關於氣候變遷,基本上對科學家而言,大家是有共識的。但取代方式該怎麼做? 各界尚無共識。
至於川普政策,我覺得在沒有落實前都有待觀察。況且這也牽涉美國能源產業的想法。
我們密切觀察國際走向,在氣候變遷委員會中,我們也會討論國際情勢,但就我了解,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沒有因川普新政而改變,依舊堅定往前走。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