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電影新浪潮嗎?李遠:很有希望 吳念真:我比較悲觀

小野到現在還記得,他和吳念真一起向中影遞辭呈後,在公司電梯口遇到一位老導演,笑著對他們說:一個時代終於結束了。
1980年的年頭和年尾,還在念輔大會計系夜間部的吳念真,和剛從美國放棄分子生物學者光明前途返台的小野,先後進了中影公司。兩人在一個沒窗戶、暗矇矇,被朋友形容為「好像墮胎祕密醫院」的辦公室共事8年。重用他們的中影總經理明驥是從國共內戰戰場走出來的前情報員,總說自己可以在千軍萬馬前舉著手榴彈衝出生天。這次,他把手中僅有的一切託付給兩位30多歲的年輕人。回憶推動新電影浪潮的這8年,小野說,他們啟用一批30多歲的電影人,取代一批50多歲的電影人,「想想很可怕呢,我們現在都70多歲了。」

問:當年「新電影浪潮」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吳:我一直認為台灣沒有新浪潮過,觀眾還沒有變。
法國新浪潮是整個社會的思維都在改變,累積出來才是新的電影出現。台灣不是,台灣的新浪潮是在武俠片賣不了、愛情片或賭片也賣不了的時候,中影用很便宜的價錢,讓這些年輕的導演試試看。
這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每個人想拍的都太像台灣史,是一種身分的認同或歷史的追溯,但拍的東西太像了,這邊拍超級國民,那邊拍悲情城市,拍到最後都一樣。而觀眾沒有改變,思維審美與對劇情的需求從當時到現在都沒改變,8點檔到現在還是這樣。
小野:我的看法比較不一樣。那個時代的氛圍只有電影不變,其它都變了,只有電影一直活在一個封閉、只能講一些跟現實無關的東西,因為電影檢查不准你拍其他的東西。那時電影不是黑社會寫實片、就是瓊瑤那種愛情電影或武俠片,沒有一個電影敢面對台灣的現實,而台灣的現實已經在文學和藝術裡。

問:這個時代的新浪潮是甚麼?還會有新電影/新戲劇,或是任何文化浪潮誕生的可能性?
吳:滿難的。你要拿到Netflix上跟全世界競爭。我們那個年代,片子還有可能去參加一些大的影展,讓更多人看到,但現在我們連參加大影展的機會都很少。現在面對的是更大的世界,競爭對象在全世界。

小野:我覺得很有希望,因為我是文化部長。
吳:他不能跟著我講啊,不然明天就下台。
小野:我們兩在中影的時候,我就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你承不承認?
吳:我承認。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