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定期追蹤…B型肝炎帶原老婦出現黃疸 已是肝癌2期

73歲台灣王姓老婦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她從未定期追蹤,直到出現嘔吐及皮膚黃疸等症狀才就醫,發現已是肝癌第二期。醫師表示,B型肝炎帶原者應重視定期追蹤的重要性。
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李斯凱指出,這名病患除嘔吐及皮膚黃疸,還出現食慾下降、皮膚搔癢等症狀,體重也減輕三公斤;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肝右葉有顆十公分大的腫瘤,再安排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確診為肝細胞癌第二期,且腫瘤已壓迫到肝內膽管,接受體內引流治療,並安排進行肝臟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必須持續門診追蹤。

他指出,B型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肝臟疾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可在人體外存活至少七天,這段期間仍具有傳染力。主要傳染途徑包括母嬰垂直傳染(懷孕期間從帶原母親傳給胎兒、分娩過程中的接觸傳染),其次為血液接觸傳染(共用針頭或注射器具、接觸被汙染的醫療器材、輸用未經篩檢的血液製品、未經消毒的器具進行穿耳、紋身等);另外為體液傳染(性行為接觸、開放性傷口的體液接觸、與感染者共用個人衛生用品,如牙刷、刮鬍刀)。
李斯凱表示,有時雖然驗出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呈陽性,並不能直接判定肝臟受損程度。但大致可分為四類,分別是「不活動型帶原者」,這類病人的肝功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都呈現正常;「慢性肝炎病人」,患者GOT、GPT指數會異常且有起伏變化;「肝硬化病人」需要透過腹部超音波或肝穿刺確診;「肝癌病人」須透過血中胎兒蛋白檢驗及腹部超音波檢查來診斷。
李斯凱強調,B型肝炎帶原者應該定期進行追蹤檢查,透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預防嚴重併發症的發生,維護自身健康。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