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紐約新世界美食廣場2級大火 警方封路交通大亂

赫塞斯訪硫磺島 與日相及防長首度聯合悼亡

壓力大消化性潰瘍 2穴位舒緩

聽新聞
test
0:00 /0:00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往往在壓力過大時會有腹部隱隱悶痛或灼熱感。中醫師程俊文表示,舉凡上腹部悶脹感、消化不良、噁心想吐、食慾減退,都很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的症狀。(記者林則澄/攝影)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往往在壓力過大時會有腹部隱隱悶痛或灼熱感。中醫師程俊文表示,舉凡上腹部悶脹感、消化不良、噁心想吐、食慾減退,都很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的症狀。(記者林則澄/攝影)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往往在壓力過大時會有腹部隱隱悶痛或灼熱感。中醫師指出,舉凡上腹部悶脹感、消化不良、噁心想吐、食慾減退,都很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的症狀,屬於「胃脘痛」的範疇,但預防勝於治療,若有異狀時應盡速就醫,平時也可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改善腸胃道不適的困擾。

三餐不規律是肇因

台灣中醫師程俊文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或因為趕著上班、完成工作交代事項而忘記吃早餐,可能連午餐、晚餐時間都不規律,導致消化性潰瘍,以西醫觀點來看,成因包括感染幽門螺旋菌,或服用阿斯匹靈和布洛芬等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及過量攝取精緻、高油鹽及辛辣食品的西化飲食習慣,還有長期壓力及緊張情緒,或有菸癮。

以中醫角度而言,消化性潰瘍屬於「胃脘痛」範疇,位置在上腹部、劍突下。程俊文指出,「胃脘痛」的成因包括「情志失調」造成的壓力及焦慮使自律神經功能下降,出現頭暈痛、失眠、胃悶脹痛、腹瀉、便祕、胸悶與心悸等一系列症狀,或食用高油鹹等肥甘厚味的食物導致消化不良,食積滯於腸胃的「飲食不節」,及「素體脾虛」,意即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較差,無法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將可能造成腹瀉或軟便。

後遺症恐危及性命

至於「胃脘痛」的常見後遺症,包括消化道出血,坐視不管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或胃穿孔並進一步惡化成腹膜炎,及幽門狹窄,源自消化性潰瘍反覆發病後造成的瘢痕組織,導致胃部和小腸之間的幽門窄化,進而引起食慾差、噁心想吐,也容易誘發癌變,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是已知造成胃癌的因子之一。

針對消化性潰瘍,程俊文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可以從健康飲食、釋放壓力、運動、戒菸等四方面做起,或者就醫後以藥物、針灸、推拿對症下藥,也可以用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改善消化道的困擾。

預防消化道困擾7法

1.健康飲食:減少高鹽、高油、辛辣食物,並減少酒精及咖啡的攝取量。主食以米飯為主,選擇酸性低、易消化的食物如蘋果、山藥及秋葵,每餐6至7分飽。

2.釋放壓力: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及釋放壓力,用運動及冥想代替酒精緩解壓力。

3.適當運動:游泳、跑步,慢跑、散步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都能緩解壓力。

4.適當用藥: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者,可尋求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改善疼痛,例如,針灸、推拿及按摩等療法。

5.控制感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時,先以抗生素治療,並注意衛生及勤洗手。

6.戒菸:減少尼古丁刺激胃黏膜。

7.按摩穴位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肚臍上四寸(劍突與肚臍中點)的位置。適用於有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用中指輕壓中脘穴,順時針按揉5分鐘,有輕微酸脹感即可。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外側凹陷處下四指寬,再往外開一橫指處。可促進消化、健脾消食、緩解胃痛。用拇指按壓足三里穴,按揉3至5分鐘,稍有痠脹感即可。

中醫師程俊文提醒,平時可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幫助改善腸胃道不適的困擾。...
中醫師程俊文提醒,平時可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幫助改善腸胃道不適的困擾。(圖/程俊文提供)

便祕

上一則

走上至親罹癌的路…「癌二代」憂鬱更深

下一則

高四成一的成人長青春痘 醫提醒淡斑產品避一成分

➤➤➤世界新聞網全新推出「消費頻道」,提供好吃、好玩、好買的實用消費資訊,以及最新個人退休、理財、保險等省錢妙方,還有增進家居生活品質的最新情報。每天關注「消費頻道」,天天有新鮮事!

超人氣

更多 >

世界新聞網為提供更佳的網站體驗,採cookies分析。如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更多cookies、隱私權聲明可參考我們的「 隱私權與條款more > Worldjournal.com use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our site. By using this site, you agree to our use of cookies.To find out more, read our update privacy policy.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