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大消化性潰瘍 2穴位舒緩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往往在壓力過大時會有腹部隱隱悶痛或灼熱感。中醫師指出,舉凡上腹部悶脹感、消化不良、噁心想吐、食慾減退,都很有可能是消化性潰瘍的症狀,屬於「胃脘痛」的範疇,但預防勝於治療,若有異狀時應盡速就醫,平時也可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改善腸胃道不適的困擾。
三餐不規律是肇因
台灣中醫師程俊文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或因為趕著上班、完成工作交代事項而忘記吃早餐,可能連午餐、晚餐時間都不規律,導致消化性潰瘍,以西醫觀點來看,成因包括感染幽門螺旋菌,或服用阿斯匹靈和布洛芬等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及過量攝取精緻、高油鹽及辛辣食品的西化飲食習慣,還有長期壓力及緊張情緒,或有菸癮。
以中醫角度而言,消化性潰瘍屬於「胃脘痛」範疇,位置在上腹部、劍突下。程俊文指出,「胃脘痛」的成因包括「情志失調」造成的壓力及焦慮使自律神經功能下降,出現頭暈痛、失眠、胃悶脹痛、腹瀉、便祕、胸悶與心悸等一系列症狀,或食用高油鹹等肥甘厚味的食物導致消化不良,食積滯於腸胃的「飲食不節」,及「素體脾虛」,意即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較差,無法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將可能造成腹瀉或軟便。
後遺症恐危及性命
至於「胃脘痛」的常見後遺症,包括消化道出血,坐視不管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或胃穿孔並進一步惡化成腹膜炎,及幽門狹窄,源自消化性潰瘍反覆發病後造成的瘢痕組織,導致胃部和小腸之間的幽門窄化,進而引起食慾差、噁心想吐,也容易誘發癌變,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是已知造成胃癌的因子之一。
針對消化性潰瘍,程俊文強調「預防勝於治療」,平時可以從健康飲食、釋放壓力、運動、戒菸等四方面做起,或者就醫後以藥物、針灸、推拿對症下藥,也可以用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改善消化道的困擾。
預防消化道困擾7法
1.健康飲食:減少高鹽、高油、辛辣食物,並減少酒精及咖啡的攝取量。主食以米飯為主,選擇酸性低、易消化的食物如蘋果、山藥及秋葵,每餐6至7分飽。
2.釋放壓力: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及釋放壓力,用運動及冥想代替酒精緩解壓力。
3.適當運動:游泳、跑步,慢跑、散步等低強度的有氧運動,都能緩解壓力。
4.適當用藥: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者,可尋求非藥物的治療方式改善疼痛,例如,針灸、推拿及按摩等療法。
5.控制感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時,先以抗生素治療,並注意衛生及勤洗手。
6.戒菸:減少尼古丁刺激胃黏膜。
7.按摩穴位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肚臍上四寸(劍突與肚臍中點)的位置。適用於有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用中指輕壓中脘穴,順時針按揉5分鐘,有輕微酸脹感即可。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膝蓋外側凹陷處下四指寬,再往外開一橫指處。可促進消化、健脾消食、緩解胃痛。用拇指按壓足三里穴,按揉3至5分鐘,稍有痠脹感即可。

FB留言